轉載
這一篇權當做求職的入門初級讀物,或許對于已經過了這個階段的朋友來說顯現了一點。
故事先從昨天下午的一次面試說起,來面試的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85年的,男生。一見面印象就不太好,稀疏的胡子長長短短地留著,臉上很油,頭發窩在腦袋上,看不出發型,眼鏡片上烏蒙蒙的,我非常懷疑他能不能看得清我,好在從頭到尾他都沒看我一眼。他的表情一直讓我摸不透,好像是那種不太高興的表情,微皺著眉頭,常常有那種“這我也沒辦法”的表情。
按耐下有些不愉快的心情,我還是開始正常給他面試,對于剛剛進社會的大學生,我也沒報太高期望,但幾個問題的問答還是迅速讓我對他失去了興趣。
“你說你在XX單位實習過對么?”其實簡歷上寫了他在三家單位實習過。
“恩,對。”
“那YY單位呢?”
“恩……”不知道他為什么開始支支吾吾。
“你到底有沒有在YY單位實習過?”
“有,就是講去離子水的制備,他們都跟我們講的。”
“哪個科室的人和你講的?”
“………………很多科室的。”
“那究竟是哪些呢?”
“我也搞不清楚。”
“……”
“好吧,你覺得自己最大的特長是什么,也就是你憑什么在這社會上安身立命?”
“……沒什么,……我體育比較好……恩,對了我電腦比較好……”
“好吧,說說你對我們公司有用的特長。”
“……其他也沒什么了,我大概責任心比較強。”
“你責任心強表現在什么地方?”
“反正,交給我做的事情我都會盡力去做。”
“交給你做的是你盡力去做不是應該的么?難道交給你做的事情你不盡力才是正常的?”
“……”
到了這里我已經失去了耐性,問他他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于是他開始和我談薪水的事情。
“你們公司的薪水一般是多少?”
“這,相差比較大,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
“那象我這樣的呢?”
“你能做什么呢?我總要根據你能做什么來考慮薪水吧?”
“反正應聘這個職位的應該總有個大概的薪水吧?”
“這個崗位,我們剛入職的員工從一千多到三千多都有的,情況不同。”
“一千多,大學本科的太低了吧?”
“我說也有三千多的,可是大學本科并不代表更多薪水哦。”
“你們是不是都喜歡選專科的?我去應聘會上,大多數公司都喜歡選專科的。”
“他們選專科的自然有他們的理由。”
“他們都覺得專科的比較能吃苦,我覺得這是不一定的。”
……
零七八碎還說了些其他的,只是我已經沒有心情聽下去了,最終我告訴他準備得太不夠充分,很快就打發他走了。
沒有經驗的應聘者,他大約是一個典型了,幾乎能犯的錯誤全犯了。
1.外表和表情,雖然基本上外表不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可是第一印象非常糟糕,讓我沒太有和他仔細對話的興趣。而且我很難想象象他這個樣子跑到我的客戶那里,我的客戶會怎么想,會不會覺得我們公司要開不下去了?而且看起來精神面貌很差,一點都沒有活力,只想離他遠點,免得被他搞壞了一天的心情。至少看了他的表情我不會太高興。
2.對于自己的經歷語焉不詳,究竟做過些什么也說不清楚,這很讓人懷疑他說的話的真實性,說實話,我認為他就是實習的時候每天去混的。至于他說什么學過這個學過那個就都沒有什么可信程度了。
3.不了解自己,說不出自己有什么特長,又不是在談朋友,體育特長對公司有用么?電腦好對這個職務有用么?至于他說的有責任心第一并不讓人信服,第二也不具體,或許他是很有責任心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表達。但我沒有義務來幫他發掘他的特長。
4.沒有從招聘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并不是大學畢業社會就欠自己一份工作,要一份工作首先要考慮能給雇主帶來什么,如果不考慮這個問題就談薪水,而且覺得自己大學畢業就應該拿多少薪水,這完全是一廂情愿的事情。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廂情愿,所以大多數公司才喜歡用大專生多過本科生。
5.不自信,從頭到尾,沒有正眼看我,不是在看地板就是在看天花板,支支吾吾,說起他為什么這個樣子就會對自己的學校一大堆牢騷,我總覺得他好像有很多怨念,好像讓學校給害了,其實他那個學校還算不錯,而且原來一個專科學校剛剛被合并變成本科,不知道有什么不好。
總而言之,沒有準備充分,在我看來,所謂準備充分,就是要反復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并且找到答案。
1.我對這家公司有什么用?
2.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是這家公司能提供的么?
3.我想要的東西和我能提供的東西對等么?
前面碰到的這種應聘人員應該屬于比較特別的,我也記不得我曾經面試過多少這樣的人了,總有很多無奈。寫下這些文字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幫上這些人,以此對社會盡自己一點綿薄之力罷了。
其實,我總覺得,應聘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基本上,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一生中最大的一部分都是花在了工作上面,最終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日子,都受到工作很大的影響。所以,最要緊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不太贊成過于關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在剛剛出校園的學生中間是很常見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和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要知到,至少有一半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數人最后是走到終點的,只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領先的位置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500強公司,大概能拿到3k-6k/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問題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計5k-10k了不起了。起點雖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看待工作,至少要看15年,基本上,15年以后,再重新開始的機會不大。剩下的20年基本上只能在原來十五年的基礎上保持或者緩慢增長了。所以,40歲以后你做什么?這個問題很重要。剛開始找工作的人,生活還沒什么壓力,上面的老人身體還好,下面又沒有孩子,不用還房貸,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但是到了40歲,老人老了,要看病要吃藥,要有人看護,要還房貸,要養小孩,那個時候需要掙多少錢才夠花才重要。
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我們也可以發現,外企公司少有中國員工在40歲以上的。進外企的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個人的成功,西門子的確比國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門子中國經理比國美的老板強,甚至可以說差得很遠。而進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這一點,把自己的成功90%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總經理并不會給業績帶來什么了不起的影響。好了問題來了,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們的才能又不是那么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會怎么選擇?有的是要出位的精明強干精力沖沛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什么還要用你?
當初微軟有個唐駿,很多大學里的年輕人覺得這才是他們向往的職業生涯,我在清華bbs里發的帖子被這些學子們所不屑,不過如今看來,我還是對的,唐駿沒聲音了,而且是在陳天橋手里沒聲音了。一個高學歷的海歸在500強的公司里拿高薪水,這大約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問題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在做這個夢,好的職位卻只有500個。
我想,一個人應該把這輩子最大的困難放在最有體力最有精力的時候,如果到了40多歲,那正是一輩子最脆弱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個時候碰上了職業危機,實在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在20多歲30多歲的時候吃點苦,好讓自己脆弱的時候活得從容一些。
出自應屆生求職招聘論壇 http://bbs.yingjiesheng.com/,本貼地址:http://bbs.yingjiesheng.com/thread-134298-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