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熟女洗澡maturepom-国产香港明星裸体xxxx视频-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亚洲性久久久影院-免费无遮挡农村色情毛片-亚洲少妇aⅴ在线电-亚洲福利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网-国产91在线中文字幕无码-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欧美性感一区二区,韩日毛片,天天综合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a

×
熱門分類
微信掃碼登陸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加入SketchUp吧! 微信掃碼登陸

x
第一章:總  則
太平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為指導,通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文物古跡及傳統民居的實地調查,在詳細考察街區的歷史變遷,綜合分析街區區個性特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制定。
保護與整治規劃的目的在于指導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工作全面展開,統籌安排歷史街區內的各項建設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保持歷史街區的社會經濟活力,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特色文化旅游的開發和經營。
本規劃受長沙市人民政府委托,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和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擔編制任務。

1.規劃依據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
1.4 《湖南省文物保護條例》
1.5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建設部(1994)14號令
1.6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建設部、國家文物局(1994)533號文
1.7 《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19號)
1.8 《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
1.9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送審稿)(2004年)
1.10《長沙市中心區E片控制性詳細規劃》
1.11長沙市規劃管理局《長沙市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設計要點》(長規函[2004]65號)
1.12長沙市文化局《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點》

2.規劃范圍
2.1        本次規劃的范圍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至湘江大道,東到三泰街、三興街,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5.94公頃。
2.2        其中重點規劃地段為沿太平街、西牌樓、馬家巷、孚家巷、金線街、太傅里兩側的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用地面積為5.07公頃。

3.規劃原則
在全面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風貌的前提下,發揮歷史街區的潛在優勢,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現存的歷史遺產、人文資源,綜合發展旅游事業,發展城市經濟,徹底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準。
通過本次規劃,促進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和協調發展,統籌安排各項開發建設項目,為改造更新提供技術指導。
3.1 文化內涵導向原則
充分挖掘太平街歷史街區和長沙的傳統民俗文化,建立民間文化保護機構,全面提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文化吸引力。
3.2 地域特色原真性保護
對傳統建筑的修復以及新建建筑的設計,應建立在對本地建筑文化嚴謹調查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真實而的獨特魅力。
3.3 保護與發展互動原則
在對歷史街區的物質性遺產保護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并積極進行文化產業的挖掘,對傳統建筑進行積極有效的保護性利用,在一定程度發掘歷史遺產的社會經濟價值。

4.規劃目標
4.1 規劃確定太平街歷史街區是以生活居住、旅游觀光、商業服務、文化經營為主要職能,集中體現長沙民國傳統人文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
4.2 本次規劃主要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清代街巷格局,民國的民居風貌,長沙市街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三大文化特征:
屈賈文化紀念地:主要通過對賈誼故宅保護與賈誼祠園林的恢復建設,以及相關文化設施如太傅書院等的建設,展現楚辭漢賦博大精深及屈原、賈誼、陶侃三人事跡中的人文魅力。
商業民俗傳承地:通過保護太平街、西牌樓的傳統商業建筑,恢復若干老字號,以及對金線街兩邊長沙民俗作坊的開發展示來體現太平街歷史街區商業民俗的文化內涵。 
辛亥革命策源地: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中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文物古跡,挖掘其在長沙近代史上的重要意義,建立建設小型的博物館。
5.規劃內容
5.1 本次規劃的內容包括保護與整治兩大部分。
5.2 保護規劃主要包括:分級保護的范圍劃定與保護要求,歷史街區的風貌景觀保護,歷史街區建筑高度控制、各級文物古跡及傳統民居宅院的保護、土地利用與道路交通調整規劃等。
5.3 整治規劃主要包括:保護與更新模式、沿街重要界面立面整治、重點地段詳細設計等。

第二章:保護框架規劃
6.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由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組成。歸納如下表,需要針對各自的特點進行相應的保護。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要素構成表
人工環境        街巷格局        主要街道成魚骨狀,街巷普遍較窄,保持民國初年格局
        文保單位        賈誼故居、“四正社”舊址、魯班廟舊址、辛亥革命“共進會”舊址、孚嘉巷42號、乾益升糧棧
        歷史建筑        老通義油漆號、楊福和豆豉鞭炮莊、利生鹽號、楊隆泰釘子鋪、洞庭春茶館等
        特色構筑        金線街麻石路面、常懷井
        景觀大        散布在各條街巷上的胸徑超過20厘米的大樹

人文環境        節慶習俗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過小年、除夕、春龍節、花朝節、觀音菩薩誕辰、上巳節、龍王節、天貺節、乞巧節、中元節、灶王節、老郎神壽誕
        革命事跡        兩湖暴動、長沙起義
        地方特產        湘繡、湘菜、湘蓮、湘粉、菊花石雕、瀏陽豆豉、菌油、棕編、白沙液酒、銅官陶瓷、瀏陽夏布、瀏陽紙傘、瀏陽花炮、紅繼木
        歷史人物        屈原、賈誼、陶侃、焦達峰
        奇聞掌故        呂洞賓與金線街、陶侃射蟒

7.保護框架的空間構成
根據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價值及其環境要素構成,可以將太平街的空間框架劃分為“五街三片一點”,即以五條特色街道串起來的三片傳統居住街坊(見保護框架規劃圖)。
“五街”是指:
太平街傳統商業街、金線街傳統風貌街、西牌樓傳統餐飲街、馬家巷和孚嘉巷傳統居住巷。
“三片”是指:
馬家巷孚嘉巷傳統居住街坊:以馬家巷、孚嘉巷為中心,東面到太平街,西面到衛國街,南到金線街的以傳統居住風貌為主要特色的地塊。
三泰街傳統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位于太平街以東,西牌樓以北,三泰街以西。
太傅里傳統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以太傅里位于太平街以東,西牌樓以南,西興街以西。
“一點”是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誼故居。

第三章:保護等級與范圍
8.歷史街區分級保護
根據現狀特征以及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相關規定,在本次規劃中,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范圍劃分為二個層次:歷史文化風貌區(包括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

8.1歷史文化風貌區
歷史文化風貌區根據保護對象性質和措施的不同分為兩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
8.1.1 保護范圍
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是指從沿太平街(北起長沙食品城,南至金線街口)、馬家巷(東起太平街,西至衛國街)、孚嘉巷(東起太平街,西至長沙港務招待所)、西牌樓(西起太平街,東至三泰街)、太傅里兩側傳統民居集中的區域。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范圍劃定為準。本次規劃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面積為5.07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包括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起湘江大道,東達三泰街、三興街的整個太平街歷史街區,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劃定為準。本次規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10.87公頃。
8.1.2 保護要求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要求確保此范圍以內的建筑物、街巷及環境不受破壞,如需改動必須嚴格按照保護規劃執行并經過上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審定批準。各種修建需在城鎮建設部門及文管會等有關部門嚴格監督下進行,其建設活動應以維修、整理、修復及內部更新為主。其建設內容應服從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要求,其外觀造型、體量、色彩、高度都應與保護對象相適應,較大的建筑活動和環境變化應由上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會通過方可執行。
1)        古街市應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地面鋪裝應逐漸恢復傳統特色,采用麻石條鋪砌;原有電線桿、有線電視天線等有礙觀瞻之物應逐步轉入地下或移位;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廁、標牌、廣告、招牌、路燈等)應有地方傳統特色,不宜采用現代城市做法。
2)        街巷兩側建筑功能應以傳統民居和傳統商業建筑為主,鼓勵發展傳統商鋪茶肆和產商結合的手工作坊,建筑的門、窗、墻體、屋頂等形式應符合風貌要求,色彩控制為黑、白、灰及黃褐色、原木色。
3)        傳統民居選擇相對完整地段成片加以維修恢復,保持原有空間形式及建筑格局,古井、古樹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應予以保留并清理恢復,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筑應予以改造或拆除。
4)        對本區內保留的傳統民居建筑應加強維修,建筑色彩應取黑、白、灰、黃褐色等其他長沙傳統民居的色彩加以統一控制,建筑裝飾、建筑形式應采用民居形式的坡頂青瓦白脊房,建筑門、窗、墻體、屋頂及其它細部必須嚴格按規劃管理確定的長沙傳統民居特色細部做法執行。建筑功能主要為居住建筑或民居旅館。
5)        建筑物一層檐口高度控制為2.8~3.5M,二層檐口高度控制為6.5 M。
對于建設控制地帶,此范圍內的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管理等有關部門指導并同意下才能進行,其建筑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以取得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在此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等批準,審核后才能進行。
1)        建筑形式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最大建筑高度為四層;對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舊建筑必須搬遷和折除,近期拆除有困難的都應改造其外觀和色彩,以達到環境的統一,遠期應搬遷和拆除。
2)        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文物管理部門指導并同意下進行,其建筑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建筑功能應以居住與公共建筑為主。

8.2環境協調區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太平街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地完整性,根據歷史街區四個方向的不同情況,劃分出環境協調區。
8.2.1 協調區范圍
環境協調區的范圍規劃為:西起湘江之濱,東到三泰街、三興街道路紅線外60米,北起五一路南側紅線,南至解放路紅線外78米。具體保護范圍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環境協調區范圍劃定為準。本次規劃環境協調區面積為7.98公頃。
8.2.2 控制要求
在此范圍內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須服從“體量小、色調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綠化帶”的原則。其建筑形式要求不破壞古鎮風貌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該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批準、審核后方能進行。
對整個區域協調區,新建筑應鼓勵低層,原則上不超過6層,街坊內部建筑高度應嚴格按照“高度控制規劃圖”執行,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設行為,對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應停止其建設活動,并在適當的條件下予以改造。

9.建筑及院落分級保護
經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現存建筑的詳細調查和評估后,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優秀建筑及宅院分為三級進行保護: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二級——不可移動文物、三級——優秀歷史建筑。

9.1文物保護單位(一級)
9.1.1 保護范圍
保護等級為一級保護的范圍:劃定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本身和其組成部分的四至界線以內為絕對保護區。太平街歷史街區內目前共有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誼故居。
9.1.2 保護要求
所有的建筑本身與環境均要按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保護,不允許隨意改變原有狀況、面貌及環境。如需進行必要的修繕,應在專家指導下按原樣修復,做到“修舊如故”,并嚴格按審核手續進行。絕對保護區內現有影響文物原有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必須堅決拆除,且保證滿足消防要求。
建筑形式:不能隨意改變現狀,不得施行日常維護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損環境、觀瞻的項目。在必須的情況下,對其外貌、內部結構體系、功能布局、內部裝修、損壞部分的整修應嚴格依據原址原樣修復,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其它有關法令、法規所要求的程序進行,并保證滿足消防要求。
高度控制:保持現狀或根據原狀恢復。
9.1.3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
不容許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有超過文物保護建筑的一般建、構筑物,現狀存在的應堅決拆除。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管理等有關部門指導并同意下才能進行,其建筑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以取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在此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等批準,審核后才能進行。

9.2 不可移動文物
根據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和長沙近現代歷史建筑保護單位的劃定,及現場對歷史建筑的調查審定,本次規劃共劃定不可移動文物6處。分別為馬家巷17號(共進會舊址)、孚嘉巷12號(四正社舊址)、太平街67號(乾益升糧棧舊址)、孚嘉巷14號(魯班廟舊址)、孚嘉巷42號、金線街麻石路面。
9.2.1 保護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于不可移動文物建筑的立面、結構體系、基本平面布局、建筑高度和有特色的內部裝飾不得改變,其他部分允許改變。建筑維護修繕應優先采用舊料來更換損毀構建,修繕的原則是“只修不建,修舊如舊”。
附表:太平街歷史街區不可移動文物匯總表
編號        名稱        地址        建筑面積        建筑年代        房屋性質        進數        備注
13        共進會舊址        馬家巷17號        450                公私合用        二       
18        四正社舊址        孚嘉巷12號        260                公房        二       
09        乾益升糧棧舊址        太平街67號        500                公房        四       
16        魯班廟舊址        孚嘉巷14號        270        清末民初        公房        一       
14        孚嘉巷42號        孚嘉巷42號        480        民國        公房               
37        金線街麻石路面。        金線街                                       

9.3 優秀歷史建筑
經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歷史遺存詳細踏勘和審核后,本次規劃共劃定優秀歷史建筑25處。
9.3.1 保護要求
對于優秀歷史建筑建筑的立面、結構體系和建筑高度不得改變,建筑內部允許改變;建筑修繕的重點是恢復其傳統建筑與院落的布局,在細部做法上采用長沙地區的典型做法、樣式材質等,可以在對當地建筑的特色提煉下,對無法恢復原樣的部分做一定的創意性設計。優秀歷史建筑原則上不能拆除。對于特殊地段由于整體規劃而需要進行拆除或改造的歷史建筑要由相關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核,批準后方能進行實施,拆除后最好進行遷建式保護。


附表:太平街歷史街區優秀歷史建筑匯總表
編號        名稱        地址        建筑面積(㎡)        建筑年代        房屋性質        進數        備注
01        馬家巷34號        馬家巷34號        340        民國        公房        三       
02        楊隆泰釘子鋪        太平街89號        480        民國                三       
03        立新旅社        衛國街14號        980        民國        公房        二       
04        馬家巷28號        馬家巷28號        420        民國                一       
05        馬家巷?號        馬家巷?號        280        民國                二       
06        馬家巷26號        馬家巷26號        280        民國        公私合用        二       
07        太平街糧店面條廠        馬家巷?號        210        民國        公房        一       
08        土特產購銷部        太平街69號        300        民國        公房        二       
10        朱宅后        太平街67號后        510        民國        公房        一        獨立別墅
11        救火隊舊址        馬家巷19號        140        民國        私房        二       
12        美孚銀行舊址        太平街63(老)號        400         民國        公房        三       
15        長沙環球廚房設備廠        孚家巷40號        540        民國                二        工業廠房
16        太平街40、42號        太平街40、42號        630        民國        公私合用        四       
19        航務局湘江公司辦事處舊址        金線街30號        600        1954        公房        一       
20        金線街24~26號        金線街24~26號        590        民國        公房        一       
21        漢新和紙號        金線街56號        310        民國        公私合用        一       
22        利生鹽號        太平街90號        835        民國        公私合用        三       
23        農民銀行舊址        太平街?號        520        民國        公私合用        三       
24        西牌樓87號        西牌樓87號        110        民國                二       
25        洞庭春茶樓        西牌樓?號        580        民國                二       
26        西牌樓51號        西牌樓51號        240        民國                三       
27        西牌樓58號        西牌樓58號        468        民國        公房        一       
28        西牌樓67、69號        西牌樓67、69號        122        民國                一       
29        太傅樓        江寧里15、16號        110        民國        公房        一       
30        太平街45、43號        太平街45、43號        516        民國        公房        三       
31        江寧里12號        江寧里12號        82        民國        私房        一       
32        太平里7~11號        太平里7~11號        634        民國        私房        一       
33        太平里3號        太平里3號        132        民國        私房        一       
34        振湘酒樓        太平街26號        173        民國        公房        一       
35        老通義油漆號        太平街21號        249        民國        公房        三       
36        太傅里?號        太傅里?號        860        民國                二       

注:詳見附件三(優秀歷史建筑調查表)

第四章:高度控制規劃
10. 高度控制
為維護街區的歷史文化風貌,需要對街區的建設進行高度控制。具體如下:
文物保護單位:維持原有建筑高度,不容許在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有超過文物保護建筑的一般建、構筑物,現狀存在的應堅決拆除。
重點保護建筑和優秀歷史建筑:維持原有建筑高度。周邊20米范圍內有高度超過重點保護建筑和優秀歷史建筑的建、構筑物,應降低層高或拆除。
控高二層區域:建筑高度控制為二層坡屋頂傳統建筑。建筑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6.5m,屋脊總高不超過8m;結合現狀特點,允許建國以前傳統風貌建筑維持原高。
控高三層區域:位于本次歷史街區規劃范圍內衛國街以西地段,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層及三層以下,三層檐口高度在9.5米以下,總高度不超過11米。
控高四層區域:位于本次歷史街區規劃范圍內,及環境協調區內文物保護單位附近,建筑高度控制在四層及四層以下,四層檐口高度在12.5米以下,總高度不超過14米。
控高六層區域:位于環境協調區內,建筑高度控制在六層及六層以下,總高度不超過20米。
各控高區域的具體范圍詳見高度控制規劃圖。

附表:高度控制區域匯總表
區域名稱        面積(hm2  )
比  例
維持原高        1.04        4.35%
控高二層        7.58        31.67%
控高三層        2.33        9.75%
控高四層        5.77        24.12%
控高六層        7.2        30.11%

11. 景觀視廊控制
    為了保證湘江風光帶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交融,新開辟的通向湘江的回龍街兩側應控制高度為二層。
     為了保證金線街傳統風貌的完整性,金線街南側的新建建筑須有一定的高度控制,即沿街道紅線南側15米的范圍內控制高度亦為兩層。

第五章:土地利用規劃
12.用地調整目標
根據保護與發展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原則,通過對現狀土地使用的合理調整,以達到科學合理地使用土地,從而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同時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發展文化及旅游事業,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從用地功能結構上將整個規劃區劃分二個節點、三條軸線、六個區域。
節點:規劃有兩處,分別位于太平街的南北兩頭入口處。北節點規劃為公共服務中心節點,結合救火會舊址,設立一處“文夕”大火紀念廣場;南節點規劃為文化休閑廣場,主題為長沙市井萬象。
軸線:一條是太平街特色商業軸,以經營長沙傳統特產和展示太平街傳統特色經營為主;一條是金線街地方文化軸,以經營長沙傳統文化產品和手工作坊參與展示為主;一條是西牌樓休閑餐飲軸。
區域:分為三片傳統居住街坊,一片傳統園林區,一片文化創意區,一片商業文化綜合區。傳統居住街坊有馬家巷傳統居住街坊、三泰街傳統居住街坊、太傅里傳統居住街坊。傳統園林區為結合賈誼故居進行更新復原的旅游區。文化創意區為結合孚嘉巷西口的整治而新建的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商業區位。商業文化綜合區為回龍街兩側以低層建筑為主的文化休閑性商業服務區域。
詳見功能結構規劃圖。
13.用地調整措施
太平街歷史街區仍以居住用地為主,恢復傳統民居街坊,商業用地主要沿太平街、西牌樓兩側布置。文化娛樂用地主要沿金線街兩側、孚嘉巷西側布置。廣場空間主要設置在太平街北頭、南頭。公共綠地均布于各居住街坊內部,調整設立一處新的幼兒園,,在太平街北部東側設小區級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和診所一處。


附表:規劃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質        面積(m2)        比例
居住用地        35007        21.96%
商住用地        7160        4.49%
餐飲服務業用地        3659        2.30%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1754        1.10%
醫療衛生用地        450        0.28%
商業用地        22861        14.34%
金融保險業用地        12728        7.98%
旅館用地        3146        1.97%
文化娛樂用地        6663        4.18%
影劇院用地        656        0.41%
圖書展覽用地        3166        1.99%
科研設計用地        913        0.57%
文化創意產業用地        3534        2.22%
文物古跡用地        16006        10.04%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431        0.27%
公共綠地        11701        7.34%
廣場用地        3096        1.94%
道路用地        23662        14.84%
社會停車場庫用地        2807        1.76%
合計        159400        100.00%

詳見土地利用規劃圖。

第六章:社會生活規劃
14.人口規劃
太平街歷史街區(不包括衛國街與湘江大道間居住街坊)現有常住人口7359人,暫住人口1569人,共2953戶,居住用地面積約5.7公頃,人均居住用地面積只有約14.1平方米,居住密度偏大。住宅建筑面積約142000平方米,居住人口密度為6.3人/100平方米,達到了居住舒適標準中的經濟型標準:4-7人/100平方米,但偏擁擠。
用地規劃中約五分之二的街區作為市級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和綠地,保留其它部分歷史街區作為居住用地,仍以居住為主,考慮到街區居住建筑保留現狀多為二層,另有較多居住用地控高為四層,按容積率為1.5,人均居住建筑面積25平方米(處于經濟型與舒適型標準之間,為4人/100平方米)的標準進行規劃,則街區人口規劃為約4500人,1500戶,人均居住用地面積約為16.8平方米。
根據規劃需遷出居民約4400人,1450戶。衛國街與湘江大道間的居民遠期應全部遷出,地塊用于整體的商業旅游開發和公共活動空間。

15.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對原來建筑外部空間功能進行梳理打通,構成多級網狀的外部交往空間,形成主要道路   巷道   內部小廣場   私人院落的公共空間結構。
規劃安排一處新的幼兒園、一處新診所、一個老年人活動中心、一處小型影劇院。同時加強垃圾箱、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的統一管理和標準化設置。
太平街和西牌樓街作為主要旅游服務性質的商業街道,同時要保持一定的為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商業設施。

第七章:道路交通規劃
16.對外交通規劃
街區外圍,五一路、解放路作為歷史街區的主要對外聯系干道,應充分保證歷史街區的對外旅游交通和公共交通可達性。
衛國街和三泰街、三興街作為歷史街區的次要對外聯系通道,應在不破壞歷史街區風貌完整性的前提下,適當拓寬,充分保證歷史街區居民的公共交通可達性。衛國街中部與孚嘉巷西入口相連,向西規劃一條回龍街兩車道機動車道通往湘江大道,作為歷史街區與湘江風光帶的交通聯系和視廊通道。并在孚嘉巷西入口回龍街北側設立進入歷史街區的停車場一處。小西門上河街與小西門下河街作為對外交通的次要道路與衛國街、回龍街共同構成太平街歷史街區與湘江大道的對外聯系通道,
街區內部,太平街、金線街、西牌樓規劃為街區主要步行道,并作為主要的旅游道路與外部機動車道相連。
規劃馬家巷、孚嘉巷、太傅里及新辟的太平里等為次要的步行道,作為傳統居住街坊與外部機動車道相連。
街區內部規劃幾條盡端式機動車道,與五一路、衛國街和三泰街、三興街相連,適應街區內居民生活提高的要求。

17.內部交通規劃
歷史街區的內傳統街巷保持原有的尺度、比例和格局。
太平街、金線街、西牌樓規劃為商業步行街,除消防等應急車輛外,其它機動車輛不準進入。
馬家巷等規劃的次要步行道,作為居民出行通道,禁止機動車輛進入。
街區內部設三個停車場,一個位于文夕路上,主要為消防隊停車場,一個位于文夕支路北口近太平街與五一路的交匯處,主要為進入歷史街區的旅游車輛服務,另一處位于文夕支路與文夕路的交叉口東北側主要為歷史街區內部通行車輛服務和對外交通服務。
居住區內的停車地點及行車路線應在詳細設計時根據規劃的機道車道和步行道位置,認真規劃定點,避免人行交通與步行交通混合。

18.消防交通規劃
歷史街區內外部的機動車交通道路和內部的主要步行街作為主要的消防交通道路。(詳細見道路交通規劃圖)
根據街巷現狀,開通寬度在3.5米以上的小巷及街區中空地形成盡端式消防通道和回路式消防通道,從而保證整個街區的消防可達性。

19.道路保護整治模式
對于完整保持了傳統風貌的街巷要以修繕路面為主,保持街巷尺度和兩側建筑的高度,如作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金線街應予以修繕保護。
對于街區內的主要傳統風貌街巷,路面鋪砌的原有風貌已經不存,但尺度和格局保存較好的,要根據當地的傳統做法進行適當的恢復和改善整治。如太平街、孚嘉巷、西牌樓等。
另外根據街區內部和外部的交通狀況,可以適當拓寬部分街巷和新辟街道。
具體見道路保護整治模式規劃圖。

第八章:市政工程規劃
20.規劃原則
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和保證歷史街區安全、持續發展為目標,充分協調保護與更新、開發旅游與改善居民生活的關系在,做到市政工程設施的現代化功能與歷史街區風貌特色相統一,市政工程設施建設服從保護歷史街區風貌的要求。
   本著“方便居民生活、有利旅游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持續發展”的規劃思路考慮技術要求。結合長沙的歷史街區特點,因地制宜,尋找最佳的技術途徑,節省用地和投資及運行費用。技術上安全可行,維護管理方便,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便于專業部門實施。。

21.給水工程規劃
嚴格控制對地下水的開采(現有古井除外);滿足歷史街區的居民生活和旅游對水量、水質、水壓的要求,保證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疏理給水管網,結合現有的給水干管,在歷史文化風貌區內形成完善的給水管網系統。一般給水管宜由四周城市道路上的給水干管接入,配水管呈環狀網絡布置,增強給水系統的安全性。

22.排水工程規劃
歷史街區內部的排放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宜通過改造房屋內部結構,使用現代衛生設備實現居民生活污水全部通過污水管道排放。主要街道雨水排放宜采用暗溝管道排放,在狹窄的巷道內可采用明溝雨水排放。

23.電力工程規劃
 統一布置歷史街區內的用電設施,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內部采用地埋式電纜敷設。建設控制地帶內近期采用架空敷設,遠期逐步轉入地下。

24.電訊工程規劃
街區內部應設置一定數量的公用電話,造型與歷史街區風貌相協調,以適應旅游發展的需要。現狀架空電話線路逐步改造為直埋式地下電纜敷設。逐步取消各戶戶外天線,實現有線電視線路與電話電纜的同溝敷設。

25.消防設施規劃
歷史文化街區內通常米火災隱患較多,需從各方面進行消防設防。主要依據國家頒布的《古建筑消防規范》開展工作,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
電力架空線改為地埋式電纜,室內線路包絕緣套管。
采用管線集中供應燃氣,減少火災發生概率,限制使用煤爐。
按規劃設置消火栓,間距不少于120米,核心保護區內不小于80米。開辟一定的消防應急通道,利于救火和疏散。
歷史街區內消防站配置人工攜帶式消防設備,便于人工攜帶到現場。同時設置適用于歷史街區窄小街巷的簡裝消防車。
加強居民防火意識,普及救火設備使用知識,做好設備養護工作。

26.環衛設施規劃
重新布局垃圾站點,以利使用和運輸,確保歷史街區景觀。垃圾收集站點的形式應改變現狀的材料和顏色,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調整公共廁所布點,確保旅游景觀節點的環境,所有公廁均應布置在重點保護地段之外。其建筑形式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街區必須有較高的保潔度,以保持良好的古街環境。應全天巡回保潔,路面應見本色。

27.市政小品設計
市政設施小品如路燈、果皮箱、垃圾收集箱、消火栓、公廁、公用電話、郵筒、指示標牌等的形式、色彩、風格應與歷史街區風貌相統一,符合歷史街區傳統的建筑風格、色彩和尺度。
各種市政小品的設計和布置應有利于功能的發揮,做到功能與形式的統一。

28.綜合管溝規劃
在歷史文化風貌區中,各種基礎設施的管線設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應逐步采用地下敷設的方式。由于歷史街區街巷通常比較狹窄,地下敷設建議采用綜合管溝的管線布置方式。

第九章:空間景觀規劃
為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以傳統居住街坊和歷史商業街道為特色的歷史街區空間景觀特色,規劃加強其居住街坊和商業街道相結合的街區特征,構筑歷史街區的開放空間系統和標志景觀系統。
29.空間景觀規劃內容
整個歷史街區的風貌景觀規劃為八片六類:傳統民居建筑風貌區、傳統商業建筑風貌區、傳統建筑風貌再造區、傳統園林風貌展示區、傳統建筑風貌展示區、城市綠化景觀區。
保護強化太平街、金線街、西牌樓的商業景觀特色,規劃太平街為傳統零售商業風貌軸、西牌樓為傳統餐飲服務風貌軸、金線街為傳統商業居住風貌軸。
強化歷史街區的入口標志空間,保護街區內部的標志性景觀。在西牌樓東口與三泰街交接處恢復原有的明藩王府西牌樓,孚嘉巷西巷口復原太平門,馬家巷和金線街的街巷口建坊門,太平街南、北入口建設廣場空間,作為歷史街區標志性入口。街區內部利用救火會舊址建設“文夕”大火紀念廣場,廣場上設置體現文夕大火歷史場景的長沙社會眾生救火、逃難等群體行為雕像。突出朱昌琳故居和賈誼故宅作為街區內部的標志性游覽景觀特征。

第十章:建筑保護與更新模式
30. 保護更新模式
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模式規劃是本著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風貌和傳統空間格局的要求,充分考慮現狀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按建筑的等級分類及其質量、風貌等的綜合調查評估,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構)筑物提出分級保護和整治的方式措施:
修繕:針對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對其殘缺損壞的部分進行修補,對文物整體進行日常的維護保養。原則是修舊如故、只修不建。具體辦法參照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辦法。
修護:針對優秀歷史建筑,對其進行不改變外觀特征和內部結構格局的修理維護,其使用性質的改變需報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的專家評審通過方能進行。
改善:對一般歷史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進行不改變其外觀特征的維護、改建活動。
整修:針對一般建筑中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建構筑物和環境要素進行的改建活動。
暫留:針對質量較好,但與歷史街區風貌沖突很大且不處于核心風貌保護區的紫線范圍內的一般建筑,由于經濟社會原因而暫時無法更新拆除的,暫時保留,建議遠期更新拆除。
拆除:針對風貌極差、質量極差的一般建筑,或該建筑原址曾經有重要的古跡遺址,則根據規劃需要將其拆除,進行新的建設活動或對古遺跡進行復建,或開辟為綠化及開敞空間。
對文物建筑(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筑、一般歷史建筑、一般建筑、障礙建筑等相對應的保護和整治措施列表如下:

附表:保護與整治策略表
類型        文物建筑        優秀歷史建筑        一般歷史建筑        一般建筑        障礙建筑
保護與整治
方式        修繕        修護        改善        整修        暫留、拆除
(詳見保護與更新模式圖)

附表:核心保護區范圍內的保護與整治模式
保護與整治
模式        修繕        修護        改善        整修        暫留        拆除
基底面積M2  
1309        5812        5900        9647        883        9499
比例%        3.96%        17.59%        17.85%        29.19%        2.67%        28.74%

附表:建設控制地帶內的保護與整治模式
保護與整治
模式        修繕        修護        改善        整修        暫留        拆除
基底面積M2  
1309        5812        6287        11799        19191        28353
比例%        1.80%        7.99%        8.64%        16.22%        26.38%        38.97%

第十一章:無形遺產傳承規劃
31. 規劃原則與目標
本著在社會中確認、尊重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則,對享用這些遺產的特殊習俗做法予以尊重,努力確保和支持創造、保養和承傳這些遺產的社會群體以及物質性的承載環境,保證這些遺產不僅作為歷史資料得到靜態的保存,還要使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應用與發展。

31.1 規劃原則
作為人類特殊的文化遺產,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標,其保護應遵從以下原則:
1)        原真性原則,作為盛行于特殊歷史時期被特殊群體所珍視的文化遺產,因其獨特的內涵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和保護,只有保證其內涵包括與內涵統一的形式的歷史真實性即原真性,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存在的依據。
2)        發展性原則,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社會性,在其保護過程中必須注重遺產隨社會環境條件的變遷而進一步得到發展,從而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3)        尊重性原則,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所依托群體的特殊性,在進行保護時,必須尊重享用這種遺產所必須遵從的習俗和儀式。
4)        共享性原則,保護是為了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必須加強遺產在社會中的宣傳、教育和弘揚。

31.2 規劃目標
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得到創新、發展,從而保持人類的文化多樣性和促進人類的創造力。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確保全社會對非物質遺產的享用,同時對享用這種遺產的特殊方面的習俗予以尊重。
作為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促進他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促進各國人民和各社會集團更加接近以及確認其文化特性。

32.重要無形文化保護項目規劃
通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及長沙城的無形文化的傳承現狀及載體環境的調查、分析、以及特色性與可發展性評價,確定了以下的重要無形文化保護規劃項目:

32.1太平街非物質文化規劃恢復內容

規劃恢復項目        無形文化內容        地  點
恢復老景點        西牌樓        西牌樓街東口
        太平門        孚嘉巷西口
恢復老字號        利生鹽號        太平街
        乾升益糧棧        太平街
        楊福和豆豉鞭炮莊        太平街
        洞庭春        西牌樓
        漢新和紙號        金線街
        和記多綢布莊        太平街
        晉康紙行        金線街
        福裕祥南貨店        太平街
        德昌醬園        太平街
        永茂和干貨鋪        太平街
恢復老地名        衛國街——?→茨山街

32.2長沙城非物質文化規劃展示內容
  太平街歷史街區是長沙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歷史街區,最能代表和展現長沙歷史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結合歷史街區某些地段的更新,規劃展示一些具有長沙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項目。主要有湘繡、湘劇、剪紙等傳統藝術的演藝展示和傳統工藝的作坊展覽。
具體見重要無形文化傳承規劃圖。

第十二章:重點地段整治與設計
33. 整治與設計原則
太平街歷史街區內新建地段的設計與整治,其功能性質應符合保護規劃中的土地利用規劃,交通組織應與交通調整規劃,空間景觀上應以空間景觀規劃為指導,疏密有秩的設計布局,并嚴格遵循分地塊保護控制導則的各項指標,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整治則應按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模式規劃來進行。此次重點地段的整治與設計選取太平街北入口廣場、南入口市井風情廣場和孚嘉巷西入口太平門廣場地段進行。

34. 整治與設計內容

34.1 北入口廣場地段
北入口廣場地段面向五一路干道,是外界進入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主要入口,根據土地利用及道路交通規劃,該地塊內主要承擔的內容為歷史街區標識入口節點及旅游集散性的商業服務和文化娛樂功能。
通過對現狀的建筑進行梳理,保留兩排質量風貌較好的歷史建筑,拆除搭建,通過鋼結構玻璃頂將兩排歷史建筑聯系組成一個有機的建筑群,主要用于游客進入和離開歷史街區時進行購物休整的場所。建筑群南側設一小型影劇院,作為游客和社區居民的娛樂設施。入口處太平街東側設有名人文化廣場,擺設刻有屈原、賈誼、陶侃等太平街和長沙名人事跡和名句的自然大石;并設一漢闕式石碑,碑上刻“太平街歷史街區”作為街區標識。搬遷利用救火會舊址建設“文夕”大火紀念廣場,廣場上設置火災紀念性雕塑以體現文夕大火時長沙社會眾生救火、逃難等歷史場景,及流水池等消防展示設施,作為進入太平街歷史街區的第一處景觀。地段東面設有交通性集散廣場,作為游客與停車場之間的聯系樞紐。

34.2 南入口市井風情廣場地段
南入口廣場地段,位于太平街與解放路的交叉口,是太平街歷史街區主要游覽景點誼故居和金線街民俗文化街交匯的景觀節點。根據土地利用及道路交通規劃,空間景觀規劃以及無形文化遺產傳承規劃,該地塊內主要承擔的內容為歷史街區景觀節點和游覽休閑廣場。
此地段主要內容為市井風情廣場,其北側隔街利用原有建筑設置晉康紙行,西側為湘繡館,東側為賈誼故居園林區。廣場中心內容有長沙百俗石及市井眾生像群雕和長沙風情浮雕墻,充分展現長沙和太平街歷史街區清末民初的市井商業氛圍,并通過廣場上的休憩環境設計滿足游客和居民對休閑空間的需求。

34.3太平門廣場地段
太平門廣場地段位于孚嘉巷的西頭,向西通過回龍街與湘江相通。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和空間景觀規劃,這一地段是太平街歷史街區與湘江濱江景觀帶聯系的重要節點,其承載的主要功能是歷史文化記憶廣場和休閑綠地。
通過新建的部分城門和城墻殘跡將太平街歷史街區和湘江的歷史空間意象聯系起來;通過城門內部的廣場鋪地形式變化,在城墻根兒營造出歷史滄桑感(碎殘青磚鋪地)、在四正社舊址附近營造出革命肅穆感(白色沙石鋪地),城門內部的一段通道鋪地采用陰刻手法,通過不同年代的老地圖描繪出太平街頭歷史街區從楚漢以來在長沙城中的位置變遷。在四正社舊址入口設銘刻革命事跡與名言的石屏小品群。廣場南側設置面向廣場的商業旅游服務建筑,北側為通向文化創意區和革命歷史紀念展館的入口,東與孚嘉巷相連。

第十三章:立面整治
太平街和西牌樓作為歷史街區內地主要街道,其立面的風貌質量直接影響到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和空間景觀。規劃針對太平街和西牌樓的沿街建筑現狀,進行適當的整治,保護和恢復原有的歷史風貌。
35. 建筑立面綜合評價
通過對沿街建筑立面現狀的調查可以看出,太平街和西牌樓的沿街建筑立面的歷史風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根據保存的完整程度,建筑立面可分成四個等級。

35.1可以恢復原貌的
此類建筑是指歷史建筑中那些建筑立面形式完整、建筑質量較好但建筑局部有損壞、改造的,通過對建筑保留歷史構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將歷史構件殘缺部分通過模仿補全的;由于太平街和西牌樓的歷史建筑立面一層大多進行了商業改造,所以對二層以上部分保存較好符合上述條件的歷史建筑也劃為可以恢復原貌的。

35.2需作想像復原的
指建筑質量較好,但建筑立面形式遭到較大程度的改變,已無法恢復原樣的歷史建筑,需要通過對相鄰建筑立面和建筑自身結構的分析,將建筑立面重新進行設計復原的。

35.3 需改造更新的
指建筑質量較好,但建筑立面不符合歷史街區風貌特征且暫時不能拆除的現代建筑,需要對其立面進行重新設計改造,或通過種植樹木,建設院墻等工程措施對建筑立面進行遮掩。

35.4需拆除重建的
指建筑形式在整體上嚴重破壞古街風貌或建筑質量極差的建筑,需要拆除并根據功能要求,重新設計建造與古街協調的新建筑。
根據現狀,建筑立面的整治以上述可以恢復原貌的和需作想象復原的兩種情況居多,整治過程要求尊重歷史,不僅要沿承傳統建筑的形式,還要沿承傳統的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藝,做到整舊如故,既改善現狀,又保持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滄桑感。

36. 整治措施
為使規劃工作具有實踐上的可操作性,整治規劃落實到沿街的每一個建筑立面,將立面分解成屋頂、墻體、門窗和細部裝飾等要素,進行如下的現狀評價和整治措施的細分。

36.1門、窗
質量較好且符合風貌要求的;完全保存。
框架較好,表面破舊,色彩脫落嚴重;保留框架,修繕破舊部分,補刷油漆。
框架尚好,但結構松動,局部被破壞,尚且能用;保留框架,重修。
破損嚴重,幾乎不能利用,或開啟位置形式嚴重破壞風貌;按歷史原貌和風貌要求重新設計。
大部分或整體不符合風貌要求,其中包括色彩、材料(鋁合金、大玻璃)形式等;按風貌要求局部改造或全面更新設計。

36.2 墻體
墻體完好,保持有傳統的特色;完全保存。
墻體較好,墻面粉刷脫落較多;表面修整。
墻體部分破損,墻面脫落剝蝕嚴重,或多處被改動,但基本風貌還在;刮掉原有墻面全面整修。
墻體傾斜,部分被拆除,破壞嚴重;拆除,按風貌要求重新設計。
墻體已經被任意修改,完全不符合風貌要求,或嚴重影響風貌的墻體;保留建筑結構框架,墻體重新設計。

36.3 屋頂
現狀完好,符合風貌要求;完全保存。
現狀尚好,少量瓦片松散,檐口、屋脊有少許破損;需修。
大部分瓦片松散,有相當部分已經被破壞,檐口、屋脊部分破損,屋面滲漏;利用原有屋架,翻造傳統屋面。
屋頂已經被嚴重破壞,或被其他簡易材料所替代;重新設計。
影響風貌的屋頂(平頂或其他屋面材料的坡頂)保留原形式,拆掉屋頂,換以黛瓦屋面,對平頂可增加檐口坡頂,按風貌要求局部改造。
36.4 細部裝飾
太平街的建筑立面細部裝飾主要是指附屬于門窗、墻體和屋頂的欄桿、瓦當、柱礎、山花等,其整治主要遵循延續原有歷史風貌和保持街區風貌特色的原則,按照門窗門窗、墻體和屋頂的整治分類措施來進行。

第十四章:地塊控制規劃
37. 地塊控制規劃指標
為了更加有效的對歷史街區內的傳統建筑與空間進行保護和對新建設進行積極引導,特將整個歷史街區劃分為七大地塊45個小地塊,從六個方面進行控制引導:土地利用(主導性質與內容)、建筑面積、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風貌意向。各地塊的規劃控制指標見下表。

地塊編號        土地利用        建筑面積        容積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        風貌意向
A1        公共綠地        0         0.0         0.0%        0        綠地
A2        公共綠地、停車場地        0         0.0         0.0%        0        綠地
A3        文化娛樂、商業、公共綠地        10108         1.3         63.5%        3        傳統風貌
B1        公共綠地        0         0.0         0.0%        0        綠地
B2        金融保險        23035         13.1         60.8%        27        協調的現代風貌
B3        文化娛樂、商業、公共綠地        5761         1.3         61.7%        3        傳統風貌
B4        金融保險        16979         2.3         23.4%        20        協調的現代風貌
C1        商住        21268         5.6         76.4%        9        協調的現代風貌
C2        居住        3865         2.4         52.1%        7        協調的現代風貌
C3        旅館業        6211         5.8         76.2%        12        協調的現代風貌
C4        餐飲服務、綠地、旅館業        2383         0.9         43.2%        5        傳統風貌
D1        商業、居住        2266         1.2         66.3%        2        傳統風貌
D2        廣場、停車場、市政公用設施        531         0.4         25.5%        2        傳統風貌
D3        旅館業、居住、商業        1843         1.3         69.7%        2        傳統風貌
D4        旅館業、居住、商住        1673         1.3         64.5%        3        傳統風貌
D5        文化娛樂、居住、商住        4953         1.3         67.4%        2        傳統風貌
D6        旅館業、居住、商業        2669         1.9         87.8%        3        傳統風貌
D7        文化創意產業        3715         1.1         58.9%        2        傳統風貌
D8        圖書展覽        1715         1.3         76.5%        2        傳統風貌
D9        圖書展覽、科研設計、居住、商業、公共綠地        2359         1.1         57.8%        2        傳統風貌
D10        商業        939         1.7         86.0%        2        傳統風貌
E1        廣場        0         0.0         0.0%        0        傳統風貌
E2        文化娛樂、商業        1042         0.9         58.1%        2        傳統風貌
E3        商業、圖書展覽、居住、文化娛樂、科研設計、綠地        5681         1.1         59.1%        2        傳統風貌
E4        商業、居住        2007         1.1         67.5%        2        傳統風貌
E5        文化娛樂、居住、商業        6620         1.6         80.2%        3        傳統風貌
E6        文化娛樂、商業        9635         1.7         61.3%        4        傳統風貌
E7        廣場        8         0.0         1.2%        1        傳統風貌
F1        廣場、停車場        0         0.0         0.0%        0        傳統風貌
F2        商業、廣場、影劇院用地        3998         1.2         60.3%        2        傳統風貌
F3        金融保險        60795         10.2         37.6%        27        協調的現代風貌
F4        停車場        0         0.0         0.0%        0        協調的現代風貌
F5        公共綠地        0         0.0         0.0%        0        綠地
F6        商業、居住        6637         2.0         72.4%        4        傳統風貌
F7        居住、綠地、公共服務設施        5485         1.1         49.7%        3        傳統風貌
F8        商業、居住        4706         2.5         69.8%        4        傳統風貌
F9        文化娛樂、餐飲服務、圖書展覽、居住        8103         1.3         73.0%        2        傳統風貌
G1        餐飲服務、商業、居住、旅館業        3527         1.5         79.4%        2        傳統風貌
G2        居住、旅館業        2407         1.1         62.5%        2        傳統風貌
G3        居住        35349         3.6         57.4%        8        協調的現代風貌
G4        文物古跡        879         0.7         39.9%        2        傳統風貌
G5        文物古跡        1956         0.1         9.2%        3        傳統風貌
G6        居住        6420         1.7         38.7%        8        傳統風貌
G7        金融保險        9806         7.3         73.9%        11        協調的現代風貌
G8        商住        12750         3.8         54.7%        10        協調的現代風貌

第十五章:建設時序規劃
38. 建設時序規劃原則
為了協調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與居民生活及旅游發展的關系,需要遵循“全面規劃,分期實施,保護先行,旅游跟進”的原則,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歷史街區的歷史保護實施和居民生活及旅游設施建設。
分期建設共分四個階段:近期建設(至2006年末),中期建設(至2008年),遠期建設(至2012年)。

39.建設內容

39.1 近期建設內容
近期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太平街歷史街區規劃區內基礎設施(道路、給水、排水、電力、電訊、消防、市政小品)的全面建設和改造;對街區內的一個文物保護單位、五處不可移動文物、一處歷史建筑保護單位按文物保護單位的要求建立保護機制;對太平街進行街道立面整治,對沿太平街的優秀歷史建筑進行維護修繕;完成太平街南、北入口節點的建設;進行賈誼故居的二期建設,開始進行金線街兩側的傳統民俗展示區開發建設。

39.2 中期建設內容
中期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對規劃確定的全部36處優秀歷史建筑進行保護與修繕;對歷史街區保護區范圍內的傳統居住建筑進行改善,以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質量;完成西牌樓的街道立面整治,孚嘉巷西入口節點、西牌樓入口節點的建設;結合文化創意區、傳統園林居住區的建設啟動,完善街區內的綠化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

39.3 遠期建設內容
遠期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對歷史街區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進行風貌協調和整治;對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和歷史街區保護區范圍內的大型障礙建筑進行整治改造;建設回龍街林蔭大道北側的商業文化綜合區開發;歷史街區的居住及配套設施的全面改善;完成文化創意區和傳統民俗展示區的建設開發;整個歷史街區保護和居民生活及旅游發展的整體系統完善。
具體見建設時序規劃圖。

第十六章:規劃實施的政策建議
規劃的實施作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的重要一環,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合理的政策引導不僅是歷史街區規劃的實施和管理能夠順利進行的保證,還有助于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保護的重點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歷史街區的保護和發展上來。
歷史街區保護是公益性行為,而非開發性行為,政府政策的制訂和實施必須以此作為出發點。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行政政策、法律政策和經濟政策三種。

40.規劃實施的政策內容

40.1 行政政策
政府要成立專門的歷史街區保護機構-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公室,負責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建設進行指導、協調、監督,制訂歷史街區保護和建設的完善制度和程序。政府部門要統一思想,廣泛宣傳歷史街區保護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全社會對歷史街區保護意義和價值的共同認識,鼓勵公眾參與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

40.2 法律政策
強化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的法律法規性質,對于違反規劃進行開發建設的單位和個人是明確的處罰措施。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檢舉、控告和制止破壞、損壞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行為。

40.3 經濟政策
經濟政策主要涉及到對歷史保護資金的募集和應用,及對歷史街區內涉及到房屋產權的經濟行為的政策引導。其政策有以下幾條:
1.利用國家財政性撥款、地方財政性撥款、集體單位、社會贊助、區市級政府與行政調撥、居民籌款等資金,設立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歷史街區內文物建筑和重要歷史建筑的修繕整治,改善歷史街區內的生活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對保護工作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
2.對于歷史街區的開發建設中符合歷史街區保護規劃規定的開發強度和開發項目及建設風貌要求的開發主體可以給予貸款利率和開發補償的優惠政策。
3.針對居住人口密集的歷史街區以及重要歷史地段、歷史街道的保護與整治,設立專門的低利率貸款,給整治房屋的戶主,用于房屋的整治與維修。盡量考慮保留老住戶,對私房居民,鼓勵自己維修,政府進行補貼。對無力自修的居民,則考慮收購或置換房產,使人口外遷。






贊賞

1

查看全部評分

精彩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文明用語

0

主題

18

帖子

2

紅寶石

SU入學(等級1)

Rank: 1

紅寶石
2
2#
明月樓高 2013-8-18 12:03:55
個人覺得這種文本,特別是只有文字的帖子有點無味

6

主題

1403

帖子

12

紅寶石

SU游學(等級2)

Rank: 2

紅寶石
12

積極討論獎

3#
藍貓兒 2014-8-15 18:45:02
學習了!!!!

30

主題

1288

帖子

146

紅寶石

SU學師(等級6)

Rank: 6Rank: 6

紅寶石
146

積極討論獎

4#
fujianmushi 2014-10-30 18:15:09
謝謝分享~

0

主題

27

帖子

2

紅寶石

SU入學(等級1)

Rank: 1

紅寶石
2
5#
朱小朱。。。 2015-5-25 16:38:58
感謝分享

36

主題

1069

帖子

71

紅寶石

SU初師(等級5)

Rank: 5Rank: 5

紅寶石
71
6#
trunksbao 2016-3-1 16:20:44
發這些有什么意思?
高級模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加入SketchUp吧! 微信掃碼登陸

本版積分規則

郭江會

SU入學(等級1)

  • 主題

  • 吧幣

  • 紅寶石

關閉

站長推薦上一條 /1 下一條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關于我們/小黑屋/手機app/國土人/SketchUp吧 /京ICP備160080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