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寫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造園,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江南園林中的審美形態
【論文關鍵詞】江南園林 意境 審美形態 自然美學觀
【論文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有著獨特的藝術和美學創造,在與之并稱的阿拉伯園林和歐洲園林——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獨
樹一幟。中國古典園林將自然、
建筑和人文元素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以意境創造為之高的審美取向,由意境創造確立造園的主導思想與法則,從而把園林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藝術來進行創造和欣賞的獨特樣式。因此,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世界園林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園林遍布東西南北,除北方的大型皇家園林之外,園林精華則密集與江南。
一、中國自然美學思想與造園理念的發展
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它追求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統一的親密關系。中國三大哲學學派:儒家、道家、佛教禪宗,都講“天人合一”,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儒家講“天人合一”,是從政治、倫理的立場出發的,道家也講“天人合一”,是從遵循自然規律以求得精神自由這個立場出發的,禪家希冀成佛的“頓語”,經常是在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獲得的。
中國的傳統的自然美學觀就是建立在這種“天人合一”說的基礎上,由這種“天人合一”論決定。中國傳統的對自然的審美,尤其講究人的主體地位,講究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由此使得中國傳統的自然美學觀,較多的地注重自然物與人的聯系,特別是精神方面的聯系,認為自然美主要在其社會性。而西方則較多得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質,認為自然美主要在其自然性。
中國的哲學傳統不是認識論,而是倫理學。這樣,中國的自然美學觀不能不受制于倫理觀。歷代帝王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最大的學派,占統治思想,其思想基本屬于倫理學的。中國的“比德”的自然審美觀就是源于儒家創始人孔子。“夫玉,君子比德焉”,“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很好的列子。到魏晉南北朝,“比德”的審美觀雖然在繼續發展,但又出現了“暢神”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觀認為自然物的美在于它能怡神悅性。最早明確這一點的是宗炳,他在《畫山水序》中說:“峰曲峣嶷,云林森渺,圣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
到明清時期,自然山水經過濃縮提煉,用高度藝術技巧創造的園林意境,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美學觀發展到了頂峰,以至于中國古典園林也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窗外花樹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擬《枯木怪石圖》”;“聽夜雨打芭蕉,似有訴不盡的苦衷,凄凄道來;看曉風吹楊柳,又像翩然起舞的少女,飄飄欲仙在”;“片石多致,寸草生情”;“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都反映了以自然
景觀的塑造來抒情言志的思想。對自然山水美的欣賞,意境達到“寄情于景,寓景以情”,情景交融,并用自然景觀再現在園林藝術中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
二、江南園林中的審美形態分析
江南園林的創作,不論是寫意還是寫實,都以渲染自然風景的特定氣質,產生所謂的“意境”為最高準則。意境的內涵和本質,是中國園林造園的主導思想。
1.意境的涵義與本質:
意境是“意與境渾”,也就是情與景的統一。這在朱光潛先生論來便是“情趣與意向的融合”,是“情景的契合”。那么如何融合、如何契合呢?朱光潛從克羅齊“直覺即表現”理論出發,把它歸結為“移情現象”和“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來只是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李澤厚先生認為“意”與“境”本身又包含著兩對范疇的統一:“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
意境的本質,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意與境存在著一種力的結構的同形關系。“意”和“境”并不是簡單地和二為一,而是“意”與“境”的契合,這種契合是本質上的契合。其契合點就是“意”和“境”的一種力的結構的同形關系。不管什么事物,只要其“力的樣式”在結構上與人情感中力的作用相似,這些事物就能表現人的情感。“一塊陡峭的巖石,一株垂柳,落日的余輝,墻上的裂縫,飄零的落葉,一汪清泉,甚至一根抽象的線條,一片孤立的色彩或是銀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狀——都和人體具有同樣的表現”。人的每一種心情都有其表現的事物即“客觀的投影”。
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的實質,同意境的實質一樣,也是指意與境所以統一的一種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園主的內省與外觀的統一。拙政園、圓明園等就是反映了王獻臣和乾隆皇帝等人的思想感情。在園林景觀中所抒發的喜怒哀樂之情,所表現得人品性情。所寄托的憂國憂民、治國治民平天下之志,是人的本質的力量,是內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