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雖然很多時被依附在園林設計里,但仍有很多建筑是獨立于園林外的,比如一些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仿古建筑,況且現時新中式的興起也使傳統建筑漸漸融入到現代建筑的設計當中。但很多時你會發覺相較有點歷史的真古建,現在的仿古建筑總是有點不盡如人意,多數設計人員并不具備相關古建專業知識,設計出的作品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因比3DMAX等三維軟件更易操作,設計師在做方案設計時常用到SU,網上發布的SU古建模型有多少是真正從事古建行業的不得而知,也許大多數是一些效果圖公司職員或業余愛好者所發布的,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通病,在此引用某個網站下載的作品說說本人的看法,如有不對的地方請作品原作者見諒!
首先看看一個歇山頂的殿堂建筑,見下圖
鳥瞰.png (301.05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歇山頂殿堂鳥瞰圖
2018-7-27 19:53 上傳
乍一看這個模型還不錯,飛檐翹角,脊飾門窗雀替等一應俱全,配色也洽到好處。再放大看看局部
檐口.png (390.49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7 20:04 上傳
這是檐口,但卻未見有瓦當滴水,估計是這種曲面貼圖有點難度吧。那沒有曲面的貼圖又怎樣呢?
額梁雀替.png (212.6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7 20:10 上傳
本應每個開間對應的額梁彩繪圖案根本無法與柱子對上,額梁下的雀替若隱若現,為什么會這樣呢?再看看雀替所在的位置就會明白
殿堂背部.png (257.68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10:38 上傳
原來雀替與門窗放在同一面墻上,這是怕門窗不夠堅固吧?
斗拱梁頭.png (37.22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7 20:18 上傳
再看看這個轉角斗拱,是不是看著有點異樣?且不說它與其余斗拱相比多了個昂頭且跳頭上加多了個廂拱,單從它非要按45度角放置這點就有點匪夷所思,那其他斗拱沒有問題吧,請先看一下實例圖片
天安門城樓斗拱.png (760.02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10:57 上傳
這是北京天安門城樓的斗拱照片,應該有點代表性。里面可以看到有三種不同的斗拱,分別為角科、平身科和柱頭科。轉角斗拱即角科,它并不用按45度角放置,只是在斜出位置加上斜翹、斜昂、由昂等斜向構件,而平身科和柱頭科的區別則主要是柱頭科中部的翹昂等相當粗壯,耍頭位置也被挑尖梁頭所代替。斗拱每跳上會放一至兩個橫拱,短的為瓜拱,長的為萬拱,瓜拱之上放的不是萬拱就是替木或者拽枋。回頭看看這里的斗拱
平身科.png (21.41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13:15 上傳
瓜拱上的仍是一樣長的的瓜拱!翹上的昂或耍頭在哪呢?
屋脊山花板.png (450.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7 20:18 上傳
歇山側面的小紅山,本應有排山滴水搏風板懸魚之類的,這里通通省略了。白色正脊上加未貼圖的脊吻,扁平的垂脊。
屋蓋頂視.png (564.61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7 20:20 上傳
正矩形的屋面平面,屋角不帶一絲沖出。戧脊居然不是45度角的。
殿堂原圖.png (284.5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10:38 上傳
不知是否太匆忙,建筑下部只有一張畫有臺基的圖紙,臺基失蹤了。
還有若干問題限于篇幅只能到此為止了,其實優秀的模型還是有的,但像以上這種模型中出的問題還是數不勝數。如果閣下是從事古建設計的,最好還是多看看實例多啃下參考書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