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煙臺小吃】 
   ·煙臺燜子  
   煙臺燜子是獨具特色的風(fēng)味小吃。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作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面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xiāng)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吃后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fēng)味。于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么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rèn)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chuàng),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煙臺燜子從前多在街頭小攤經(jīng)營,1998年開始搬進(jìn)了大雅之堂,并由名吃認(rèn)定會認(rèn)定為煙臺名吃。  
   ·福山拉面  
   福山拉面(又稱福山大面),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被稱為中國四大面之一。福山拉面分實心面、空心面、龍須面三種。實心面又分圓形、扁形、三棱形三種20多個規(guī)格,面鹵分大鹵、溫鹵、炸醬、三鮮、清湯、燴勺等十幾個品種,條形與面鹵的配制有一定的講究,一般濃汁配粗條、清汁配細(xì)條、炸醬配扁條。空心面是將面條運用特殊工藝手法,拉出中間空心,兩頭透氣的燈草式的面條。龍須面則是將一根面條用高超的拉面技術(shù),拉成2048根細(xì)如發(fā)絲的面條,真可謂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福山拉面由于工藝性強(qiáng)、口感好、品種多,不僅在國內(nèi)負(fù)有盛名,在海外也享有盛譽(yù),至今韓國、日本、美國等中餐館仍掛著福山大面的招牌。  
   ·蓬萊小面  
   與福山大面相對應(yīng)的蓬萊小面,也是久負(fù)盛名的風(fēng)味小吃。它用與福山拉面相同的拉面技術(shù),拉出勻條,用煙臺名產(chǎn)加吉魚作鹵,以其面胚少、鹵汁多而有別于福山大面,又以其清鮮味美、風(fēng)味別具而自立特色。  
   系蓬萊傳統(tǒng)名吃,歷史悠久。面條為人工拉制(抻面,當(dāng)?shù)厮追Q“摔面”),條細(xì)而韌,鹵為真綢(俗稱加吉魚)熬湯兌制,加適量綠豆淀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每碗一兩,具有獨特的海鮮風(fēng)味。民國時期,傳人衣福堂制做的蓬萊小面遐邇聞名(俗稱“衣福堂小面”)。衣福堂祖籍棲霞,13歲學(xué)廚,自營過挑擔(dān)拉面,與人合開過兼營小面的飯店,1945年自營“衣記”飯館。他制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極其考究,故供應(yīng)量不大,每晨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鮮美遠(yuǎn)近聞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為憾事。建國后,蓬萊大小飯店早餐多有經(jīng)營,中高檔賓館亦以之待客,每晨銷售量3萬余碗。  
   ·鮮魚水餃  
   煙臺的鮮魚水餃,具有鮮嫩、個大、餡多、皮薄的特點。鲅魚、牙鲆魚都是入餡的佳品。所謂鮮嫩,即魚剛獵獲不久,甚至切成的魚塊還在活動。將切碎的魚放入醬油、蔥花、姜末等調(diào)料攪拌,叫“透味”。在和餡時,要兌適量的水?dāng)噭颍@樣的水餃才夠鮮嫩。實踐證明,魚餡餃子最喜韭菜,它的辛辣味,可使魚味更鮮。鮮魚餃子皮兒,搟得精薄,幾乎透出餡來。包時,因皮制宜,皮兒大,餡兒塞得飽滿,往往捏不嚴(yán)餃子邊,即使露了餡也混不了湯,它就像裹著一層薄皮兒的大魚丸子。  
   大的水餃,一碗多則五六個,少者三四個,吃飽了,舌尖似乎被鮮得麻木了。所以,吃鮮魚餃子多用搗碎的大蒜配以醋、醬油、香油做調(diào)料,以利解膩、清口  
   ·開花饅頭  
   又名“白銀如意”,指蒸熟的饅頭個個似白牡丹,故名“開花饅頭”,它是煙臺傳統(tǒng)面食品種。相傳,開花饅頭是由元朝洛陽東鄉(xiāng)馬家里員外的家廚發(fā)明的。那時,明太祖朱元璋還在馬家作雜工,吃過這種饅頭。以后他當(dāng)了皇帝,要御廚制作,御廚不會,經(jīng)朱元璋的夫人——皇后馬家小姐指點才做出來。后來福山廚師入宮,學(xué)得此法,傳回老家,流傳于世。  
   面粉加酵面和適量溫水揉成面團(tuán),發(fā)酵至十成開時,摻上干面粉揉勻,再發(fā)酵至十成開,再摻上干面粉揉勻,發(fā)酵至十成開。酵面加適量堿揉勻,去掉酸味后,加上白糖揉勻,搓成長條,掐成面坯,掐口朝上,擺入屜內(nèi)。鍋中水燒開,迅速上屜,用旺火蒸熟即成。  
   風(fēng)味特點:色澤潔白,香甜松軟,頂部開花,形似白牡丹。  
   ·盤絲餅  
   盤絲餅是在抻面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精細(xì)面食品,是山東的傳統(tǒng)面食品種。清末薛寶辰的《素食說略》中,對用福山拉面制作的盤絲餅有詳細(xì)說明。  
   將面粉放入盆內(nèi),加適量水、堿、食鹽和成軟硬適宜的面團(tuán)。用抻面的方法拉成11扣面條,順絲放在案板上,在面條上刷上香油,每隔7.5厘米將面條切成小坯。取一段面條坯,從一頭卷起來,盤成圓餅形,直徑約4.5厘米,把尾端壓在底下,用手輕輕壓扁。放入平鍋內(nèi)慢火烙至兩面呈金黃色成熟即成。食時,提起餅中心的面頭處,把絲抖開,再散放盆內(nèi),撒上白糖。 
   風(fēng)味特點:面絲金黃透亮,酥脆甜香。  
   ·寧海腦飯  
   寧海(今牟平區(qū))腦飯始創(chuàng)于1927年,以其制作精細(xì),味美可口而聞名于膠東,因此膠東流傳有“文登包子,福山面,寧海州里喝腦飯”的民謠。  
   舂小米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回軟,放水磨中磨成漿,用潔布包住過濾,放鍋內(nèi)熬至粘稠盛盆內(nèi)待用。大豆洗凈,用清水浸泡回軟,放小磨中磨成漿,放鍋內(nèi)加食鹽鹵月攢成嫩豆腐腦,揭去豆腐皮,倒入小米粥盆內(nèi)成腦飯,盛若干碗。菠菜洗凈切成段,與豆腐皮一起加香油炒熟,放在腦飯上面,食時加食鹽、辣椒醬、腌雪里紅拌勻即成。  
   風(fēng)味特點是鮮嫩香辣,味美可口。  
   ·黃縣肉盒  
   明末清初問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素以肉多菜少,色澤金黃,餡鮮汁多,皮酥脆香不粘牙而聞名齊魯。  
   面粉加豬油搓成油酥面,面粉加80℃熱水燙成燙面面團(tuán),再將面粉用涼水調(diào)成涼水面團(tuán)。將燙面團(tuán)和涼水面團(tuán)放在一起揉勻,搟成薄長方餅,油酥面團(tuán)也搟成同樣大小長薄餅摞在水面餅上面,然后順長卷成長條狀,掐成一個個面坯,搟成薄皮包餡,捏成菊花頂式的圓包,放到燒熱擦上清油的平鍋內(nèi),上下面煎呈金黃色,再將肉盒豎起煎成六面方圓形,取出肉盒,平鍋加入多量清油燒熱,復(fù)將肉盒放入半煎半炸至熟透即成。  
   風(fēng)味特點:色澤金黃,餡鮮汁多,皮酥脆清香。  
   糖酥杠子頭火食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清朝末年,山東濰縣城西留飯橋一帶鄉(xiāng)村流行制作一種火食,這種火食和面時加水甚少,用手揉不成團(tuán),只好在面板上用木杠壓制,當(dāng)?shù)厝怂焖推溲盘枴案茏宇^火食”。后來,這種火食的制作方法流傳到榮成石島一帶漁村。由于杠子頭火食冬不甚涼、夏不易餿、口味甘甜、耐于貯存,是漁民出海打魚攜帶的理想食品,因此很快流傳開來。但后來漁民們發(fā)現(xiàn),杠子頭火食經(jīng)海風(fēng)一吹,變得又干又硬,難以下咽,于是聰明的漁民在制作時加上油和糖,即成為糖酥杠子頭火食。這種火食又酥又甜,不變硬不易餿,成為漁民的出海必備食品。  
   手搟面 
   是煙臺農(nóng)村迎賓待客的喜慶食品,煙臺人結(jié)婚請客叫“吃喜面”,祝壽、過生日叫吃壽面,俗有“送客餃子,來客面”之說。這種面的制作是將面粉加適量的食鹽和食堿水,揉成面團(tuán),餳好后,用搟杖搟成大薄皮,折疊成上窄下寬的形體,用刀切成條,放開水中煮熟,撈出分放在碗內(nèi),加上鹵汁即成。 
 
【煙臺最佳旅游時間】 
   煙臺地處膠東半島,境內(nèi)丘陵綿延,溝壑交錯,河流眾多,其北部和南部瀕臨渤海和黃海,雖然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但受海洋氣候影響較大,空氣濕潤、氣候溫和。  
   因此,除卻氣溫較低的冬天外,其它三季(4月~11月)均可成為出游度假的最佳選擇。 
   春季游煙臺  
   4月的煙臺,連阡接陌的梨花,如皚皚白雪,似渺渺輕煙,漫步于梨花叢中,徘徊于梨樹下,使人飄飄若仙。5月的煙臺更是遍地萬紫千紅,絢麗多彩,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推薦景點:毓璜頂公園、昆崳山、牟氏莊園、 蜆河公園等。  
   相關(guān)節(jié)慶:昆崳山踏青節(jié),以及萊陽梨花節(jié)、月季花節(jié)  
   夏季游煙臺  
   此時的煙臺,大海碧波萬頃,沙灘細(xì)柔潔凈,林帶郁郁蔥蔥,山水林灘相映成趣。不僅有清涼的海水浴場、鮮嫩的美味海鮮,還有海市蜃樓的奇觀,令人流連忘返。  
   推薦景點:長島、屺姆島、養(yǎng)馬島、金沙灘、海陽萬米海灘浴場,蓬萊閣,海洋極地世界等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