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空間的生態化營造就是要模擬自然界植物的生長狀態,充分利用立體空間,以地帶性植物為主,適當引入植物新品種,構成以喬木為主體,
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相結合的復合群落,形成"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觀。喬木、灌木(藤本植物)與適量的空曠草坪結合,針葉與闊葉結合,季相景觀與空間結構相協調,充分利用立體空間,大大增加綠地的綠量,是城市綠地的最佳結構。城市綠化需突出喬木,但如果為了采光、通風,遮蔭的比例也不宜過大,綠地內灌木需占一定比例,地面力爭全部為草坪或地被植物所覆蓋。
多樣性的樹種決定著城市景觀的豐富度和城市綠地生態效益的大小,可以增加群落的穩定性,有效防止病蟲害蔓延。城市綠地群落多樣性的取得可根據立地條件和植物的種間關系,適當引進外來物種,在不同地段精心選擇冠型優美、壽命較長的骨干樹種,結合一定的速生樹種,并引進鳥嗜、蜜源類綠化植物,形成穩定而各具特色的群落類型。當然,群落多樣性并不是無主次、千篇一律的多樣性,應該以一兩種基調樹種為主體形成密度合理、結構優化、自然穩定、高效多能的多樣性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