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自然 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 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 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
20160620114007_0029.jpg (8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17-1-16 16:50 上傳
3、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 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與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和蘋果、松 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這些都是園林綠化工作中必須注意的。 4、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 物種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或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們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等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因此,在城市綠化中應盡量多造針闊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純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