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尤其是"生態節約型 公園"中,植物景觀占有較大比重,以植物群落為主,人工設施為輔的發展趨勢。營造優美生態的植物群落景觀有以下幾方面。 1.1 利用植物材料不同的色彩、姿態進行搭配,配合景區功能形成空間的變化;以總體 規劃功能、景區布局要求為依據,合理布置植物群落,植物像其他 建筑、山水一樣,具有構成分隔空間、引導空間的變化功能,植物在空間上的變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來實現,形成開放、半開放、封閉、半封閉空間,閉而不封,透而不通,似聯非聯空間,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1.2 利用植物景觀的時序性;四季明朗,植物可直接提供春季繁花爛漫,夏季濃蔭蓋地,秋季楓葉如火,碩果累累,冬季銀干瓊枝。植物的生長變化塑造了景觀的時序變化,賦予了景觀的生命力,豐富了景觀的季相構圖,形成三時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觀效果。 1.3 利用植物景觀塑造詩化意境:自古以來植物的美都讓文人的贊嘆,留下無數賦予植物人格化的優美詩篇。"百載山體滿峭壁,今朝歲月盡園林。路旁綠 樹輕輕舞,天上白云細細呤。針灌千行游目醉,枝葉五鼓賦詩頻。萬花拙筆文辭愧,唯見真情一寸心。"給后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1.4 利用植物特性調節生態環境;植物本身具有它的生活習性,根據植物的生活特性,合理配置樹種的結構,調節凈化生態環境。
20160218114811_8022.jpg (69.65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16-7-22 13:56 上傳
2、景觀元素的有機組合;植物、建筑、山體、水體、道路鋪裝是構成景觀的五大要素,各個要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景素。 2.1 植物與建筑的組合;植物與建筑的組合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組合,設計時要考慮建筑的風格、功能、體量、質感與色彩,使建筑與植物和諧統一。同時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選擇植物種植的位置,避免建筑的遮擋影響植物生長。建筑的線條比較硬直,而植物的線條卻較柔和、活潑。要形成靜態與動態均衡構圖,使植物與建筑周圍的環境更為協調。 2.2 植物與山體的組合;所謂古語"山籍樹而為衣,樹籍山而為骨,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山不可亂,須見樹之光輝",既呈現了植物與山體的結合效果,又說明了植物與山體相輔相成,構成山體的美麗景觀。 2.3 植物與水體的組合;明凈、清澈的水體是園林公園的靈魂,而園林公園水體又是借助植物來豐富山體景觀。水中、水旁的植物在豐富山體景觀層次的同時,其姿態、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強了水體的美感。植物在與水體結合時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選擇適當位置進行種植,才能確保水體景觀的形成。 2.4 植物與道路鋪裝的組合;植物與道路的鋪裝,要考慮道路的功能來選擇適宜的樹種及種植方式。植物和道路設計要多層多樣形式,讓游客和居民步行有安全感和觀景的欣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