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綠色建筑的景觀生態設計策略
對與綠色建筑,“綠色景觀”是指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的景觀。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的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在理論和實踐上包括:地方性,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讓自然做功,和顯露自然等幾條設計策略。
1.地方性
也就是說,景觀生態設計應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對于任何一個設計問題,設計師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我們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許我們做什么?自然又能幫助我們做什么?這一策略又可從以下兩個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即應考慮當地人的或是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例如,在云南的哀牢山中,哈尼梯田文化之美,正因為她是一種基于場所經驗的生態設計之美。皖南的村落,如宏村,也可見同樣的生態設計經驗。
二是當地材料。鄉土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觀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鄉土物種不但最適宜于在當地生長,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少,還因為鄉土物種的消失以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鄉土物種也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2.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
地球上的自然
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對它們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應該是殺雞取卵的方式。因此,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物流和能流,景觀生態設計強調的解決之道有四條:
一是保護。在大規模的建筑建設過程中,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的保護尤顯重要,如城區和城郊濕地的保護,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護。
二是減量。設計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過程如光、風、水等,則可以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城市綠化中即使是物種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鄉土
樹種取代外來園藝品種,也可大大節約能源和資源的耗費,并能自身繁衍。
三是再用。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耗費。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關閉和廢棄的工廠可以在生態恢復后成為市民的休閑地,在景觀設計中,這已成為一個不小的潮流。
四是再生。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屬性是可以循環再生的。從原野,田園,高密度城市,再到花園郊區,邊緣城市和高科技園區,隨著城市景觀的演替,大地上的沒一寸土地的屬性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3.讓自然做功
自然生態系統生生不息、不知疲倦,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其需要提供各種條件和過程,讓自然做功,便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合作關系,通過與生命所遵循的過程和格局的合作,顯著減少設計的生態影響。
4.顯露自然
顯露自然作為生態設計的一個重要策略,在現代景觀設計的中越來越得到重視,曾在美國伊利諾大學舉辦的一次全國景觀設計展中,便以此為主題,被稱為生態顯露設計,“即顯露和解釋生態現象、過程和關系的景觀設計”。強調景觀設計師不單設計景觀的形式和功能,他們可以給自然現象加上著重號,突顯其特征引導人們的視野和運動,設計人們。
人與生物之間的共生,被Wilson稱為“生物戀”,人與土地和空間之間的依戀關系,被稱為“土地戀”。生態設計回應了人們對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之依戀關系,并通過將自然元素及自然過程顯露和引導人們體驗自然,來喚醒人們對自然人關懷。該設計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能幫助我們看見和關注人類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能讓復雜的自然過程可見并可以理解,能把被隱藏看不見的系統和過程顯露出來,能強調人與自然尚未被認識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