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7093619_8267.jpg (62.7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15-8-7 10:36 上傳
一、人性化景觀設計簡介
人性化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人性化設計是由人體工程學發展而來的。在工業社會時代,由于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急需找到一種方法來使人與機械之間達到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工程學作為獨立學科而發展起來,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
二戰中,軍事科學技術人員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設計坦克、飛機的內艙,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二戰后,各國把人體工程學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運用到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等領域中去。
人性化設計的的特點及表現
人性化設計是設計師通過對設計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使設計物具有情感、個性、情趣和生命。
一般而言,設計人性化的表達方式有如下幾種:
通過設計的形式要素的變化,引發人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可稱為設計中的“以情動人”。
通過對設計物功能的開發和挖掘,在日臻完善的功能中滲透人類倫理道德,使人感受到人道主義的親切溫馨,,可謂是設計中的“以義感人”。
借助于語言詞匯的妙用,給設計物品一個恰到好處的命名,可謂是設計中的“以名誘人”。
人性化設計的發展及展望
時至今日,社會發展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人性化設計強調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研究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生產活動的新思路,并且呈現出一片大好的發展前景。
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統一
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需要也更加個性化,人們已不再滿足于產品的功能需求,他們同時也更注重個人情趣和愛好,追求時尚和展現個性。人性化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作為個體的人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在繁忙和緊張的工作之后,人們更渴望身邊的辦公和家居用品更具有人情味,緩解疲憊的身心和放松自己。
人性化和生態環境的融合
隨著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人們開始意識到設計與環境的重要性,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在全球成為共識。在設計領域開始樹立以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這就要求設計時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人性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
設計的人性化也使設計師去多加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殘疾人、老人、婦女以及兒童。設計師只有用心去關注入,關注人性,才能以飽含人道主義精神的設計去打動人。
二、人與景觀設計的相互關系
人與景觀的關系是對立與統一的,表現多樣性的物我關系。
人作為主體是景觀的創造者、建設者
由景觀的概念可知景觀與景觀設計的成立是因為人的存在,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在此,人作為主體能動地創造與建設了優美的景觀環境,使人類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的改變。
無論東方或西方,景觀存在的歷史都是源遠流長,并且不同區域在不同的時期,景觀的面貌呈現出各自的特色,相互之間具有極大的差異性。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人。不同的宗教信仰、民俗風情、地域特色等使人有不同的文化傳統與價值、審美取向。因而由人所設計、建設的景觀便具有多樣性。
人作為客體是景觀的使用者、體驗者、評價者
景觀為人而建,景觀中的人作為客體是景觀的使用者。景觀為人提供多種體驗場所,滿足人的多種需求,并影響景觀中人的心理與行為。景觀的適宜性,是以人的感受與評價作為評判標準。在對環境的研究中表明:尊重關懷人的景觀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興趣與質量,獲得對社會的認同,對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故被視為好的景觀。而忽略人的需求的景觀,會加深人際間的陌生感,提高環境的不安全性,減弱人們對環境的控制感,降低工作績效,故被視為是劣質的景觀。
人與景觀的互動關系
人與景觀之間保持著一種持續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景觀作為視覺審美的對象,在空間上與人物我分離,景觀形態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土地、城市的態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觀作為人生活在其中的棲息地,是體驗的空間,景觀影響人的行為,人在空間中的定位和對場所的認同,使景觀與人物我一體。
人能動地改造環境創造宜人的景觀,為人提供理想的居住場所。景觀影響左右人的思想與行為,加深人對自身的了解以尋求更適合人的景觀形態,并且動調整。人與景觀便這樣循環地向前發展。
人與景觀的關系證明人在景觀中的主導地位,摒棄以往“景觀為神而造,為君卞而建”的思想,把景觀建設的日標確定在人民大眾的身上,真正做到“為人而設計”。因此景觀設計應該“以人為本”注重“人性關懷”。
三、景觀設計人性化
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提出了設計人性化的實質。馬斯洛將人類擊要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
馬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五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后,上一級需要才會產生,再要求得到滿足。人類設計由簡單實用到除實用之外蘊含有各種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這種需要層次逐級上升的反映。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說的“衣必常暖,而后求麗,居必常安,而后求樂。”即多少闡述了人類需要滿足的這種先后層次關系。雖然人類高級的精神需要的滿足不一定全通過設計物品來實現,但為人類生存的主要空間——景觀,它在滿足人類高級的精神需要、協調、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卻是無庸置疑的。因而設計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絕不是設計師的“心血來潮”,而是人類需要的自身特點對景觀設計的內在要求。
景觀設計中人性關懷的體現
對生理需要的滿足
景觀應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樣的場所,以滿足不同的生理活動需求。如運動、體息、交往等,在這些環境設計中應注意令人感到舒適的各種物理性指標:如光照、溫度、濕度、噪音、通風等以及生理尺度與行為尺度的合理運用。尤其應對殘疾人使用景觀場所給予更多的重視。
對安全需要的滿足
景觀環境應避免對人造成威脅與傷害,保持自身安全和個人私密性,運用設計手段增強人對環境的定向與認知能力。
對交往與歸屬需要的滿足
人是社會的,社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景觀環境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更是交往的空間。因而景觀設計應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間,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設計中避免造成人與人的疏遠與陌生,使人在適宜的景觀場所中通過交往獲得歸屬感。
對尊重需要的滿足
尊重側重于心理的感知與精神的共鳴,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礎之上,獲得社會與他人對自身的認同感。好的景觀給人受到尊重的感覺,劣質的景觀忽略了人的需求,否定對人的尊重。
景觀在人性化設計中的誤區
人作為景觀設計的主體應受到的重視與關懷的觀念己為社會廣泛地接納和采用。在環境建設中一反以往“人是機器奴隸”時代唯功能性而忽略人文性的做法,提倡以人為本,從人性角度考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建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而,即便人們認識到人性化的重要,并高舉人性的旗幟,卻大張旗鼓地建設出一批批違背人文、忽略人性的景觀環境。比如單純重視景觀的視覺藝術性,忽略其功能性與人的使用;盲目照抄照搬、失去自身特色忽視人的歸屬感;過分追求現代高檔材料、造成人與自然的疏離等。
城市的同一、社區的漠然、交流的缺乏,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們是否真正認識、了解人的需求,了解需求的同一性、差異性、地域性;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關懷的內容與形式的不同,并在認識指導下進行有的放矢的規劃與景觀設計。
四、人性化設計的要素
調合人們心理親和力人性化設計的景觀不僅是給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它會最大限度地遷就人的行為方式,體諒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適,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它、理解它。現代都市化城市,土地日益緊張,建筑越來越向高度發展,體量越來越大,小區住宅建筑也不例外。這樣給人心理產生很大壓抑感。住宅區環境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點,也是人們平日活動的主要場所,所以住宅區外部空間設計的意義就是讓巨大的城市達到人的尺度,將大空間劃分和還原成小空間,并把空間充實得更富人情味。在景觀設計尺度的設置上要以人的習慣尺度為標準,景觀設計就是要調節這種尺度上的差異,從超尺度的城市空間到小尺度的個人空間,實現人與環境的尺度交流和親和。另外純粹從心理學意義上講,為了打破游者在前一場所形成的認知和思維的慣性,同時實現心理上的緩沖,提高對下一場所的感知度,也需要有一個過渡空間,這個過渡空間就是指介于城市與個人住家之間的住宅區景觀環境。
體現人流交往的場所
現代都市里生活的人,生活工作學習等壓力很大,加之社會工作結構分工、調整與人流流動的加速,人與人彼此之間的距離在加大,人際關系疏遠,人心隔肚皮。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許多人身心不健康,憂郁、失眠、酗酒、同性戀等社會負面現象增多。設計師有責任創造能撫慰人身心的空間,設計時既要考慮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年齡人活動的特點,要求有明確的功能分區,要形成動靜有序、開敞和封閉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時,應考慮到住區交往活動是豐富而又不確定的,摻雜著太多的非理性因子,同一空間完全可能由不同年齡的人群(老人、小孩、青少年等)、不同的事件模式并存。如老人遛鳥、小孩跳皮筋、青少年打羽毛球,大可不必給予人為分隔。同時通過小區中的交往空間,讓更多人相識、相知,彼此成為朋友、知己、戀人,以此增進居民間的交流,使住區的物質環境融入更多的人文情趣,形成自己的社區文化。
塑造生態化的空間
人健康的成長需要陽光、綠化、空氣、水,需要遠離城市的喧鬧,需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環境。所謂生態化應該從環境的角度最大程度地做到為人著想,與人有益,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在景觀設計中,一方面要讓人觸景生情,另一方面還要使'情'升為'意',這時'景'升為'境',即'境界',成為感情上的升華,以滿足人們得到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五、人性化設計在小區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合理的尺度與造型布置
在景觀設計上應該盡量地采用使人感覺親切的尺度與造型,比如步道,綠地輪廓,景觀小品等采用自然曲線,忌用直線、尖角的景物,以免造成屆住者心理上的不適。還有,應當采用適宜的尺度,比如除了車道外,其他道路不應過寬,以增加鄰居之間的接觸機會, 促進社區關系的和諧與發腱,另外,還要注重細節方面的設計,缺少細節刻的景物容易讓人覺得產生簡單化,缺少激情。
注重景觀的情趣性與實用性設計
好的景觀應是非常具有情緒化的,其有較強的趣昧性和參與性,而現在風景園林的許多設中卻不能達到這個設計要求,不如人意。比如很多居住區擁有大面積的草坪,綠化率上看來很是達標了,但是,雖然面積很大,即不能進去觀賞與游玩。而且草種單一,也無法具有情趣化的景觀,單調乏味,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人性化的設計。再如很多居住區建造了羅馬式 柱走道,看起來很豪華氣派,但是這樣一來既不能擋風遮雨,二來不能坐下休息,徒有其表, 實際上卻無大用處,缺乏實用性。而中國傳統同林就很注重人與景的交融,山可登,石可坐, 水可賞,園林道路更是曲折有效,趣味無窮。
注重人與歷史文脈的結合
尊重民俗傳統,承接歷史文脈。俗話說一水土養一方人,各地方的人都有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民俗習俗和審美觀念。如果居住區景觀能夠挖掘當地的歷史文脈,重視視覺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也就是說在美感之中增加一些人義精神方面的設計。這樣會使觀內涵與居住者的思想感情同時發生共鳴,才能達到“情與景”的相遇,情越深,越能達到景與情相結合的越怡人的效果,令人愉悅目心,韻昧無窮。
貼近自然,注重各種綠化物的結合
重視綠化的質量,一方面應該達到相關規定的綠化面積,滿足量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考慮綠化的質量,單凋的草坪總有許多不足之處。第一要注意植物種類的搭配,注重地被植物、灌木和喬木結合,高低錯落,各顯生姿;第二要注意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的結合,長廊、建筑外墻、陽臺、護欄等可以用攀爬方面的植物或懸垂式植物加以各種小材料配合,達到裝飾美化的效果;第三要注意植物的合理布局。比如喬木不能離建筑太近,以避免擋光的作用,從而阻礙通風和產生各種錯覺 。還有就是利用各種對景、借景等手法栽種植物,形成美觀的景觀效果;第四注意植物在時間上的搭配,包括速生與慢生結合,不同季節,不同的觀賞植物結合等。
適宜地選擇合適的植物
許多開發商常常為出奇制勝而不惜花費大量的金錢用于移植外來植物及繁重的后期維 護,這是得不償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應該盡量采用當地的常見植物,因為一來當地的植物都很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起來方便省力,成活率高;二來取材容易,既經濟又實惠;三來便于營造寓于地方特色的景觀風格。而外來植物往往在移栽過程中會大量死亡,不易養植,造成經濟上巨大損失和生活上的不愉快,而且造成各地景觀千篇一律,缺少特色與個性;
許多景觀設計師們為引起開發商及購房者的興趣而過于注重作品在平構圖面上的美觀效果,從而忽視了其植物設計在工程實踐中的真實效果,而景觀是需要人進入其中感受的,并非是上空鳥瞰。我們應當設身于境地中去考慮問題,感受居住者的審美意識,應當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來設汁景觀是每個角落,塑造人性化的植物景觀效果,理解植物給人的感覺,真正把人性化的景觀設計溶入到現實當中來,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夠提升人的品位,凈化人的心靈,為居住者提供詩意的生活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