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帳式得記錄一下兩次去上海求職的過程吧。
第一次去了是三天時間12.24~12.26,第一天下午去了米丈事務所,由戰小姐先行接待,做了一個快題,從一點半到四點半左右,題目是一個駐車場公共服務中心,面積大概只有1500方。三小時快題。感覺效果圖畫得還不錯。柱網什么的也都排了,7200*6000的,平面感覺布置得還是比較亂,這是我的硬傷,暫時很難改進,在第二天的綠城筆試中,也體驗到了這一點。事務所的老大盧工不在,后來由吳放老師的同學陳冰鑫陳工跟我聊了一個多小時,從現代主義談到埃森曼庫哈斯,也談到中國建筑現狀,體驗到了非常有趣的學術式的談話,這好像就算在學校里,也難探討過。可能是因為接觸實際比較多吧。談話結束已經近七點了,在這圣誕平安夜。
趕忙坐地鐵去了四平路,由于大大低估了上海地圖的比例問題,我從四平路下車后一直背著30公斤的包走,照著地圖大概快9點才找到一個在復旦附近的旅館住了下來,還不錯,120一間,而且差不多三星級的條件了。趕忙沖下樓,在復旦的南區步行 街胡亂塞了一碗耗油牛肉飯人才活過來。
聯系好同學,她在理圖看書,就約出來喝了點東西,把高中同學現狀八卦了個遍,就送了她回寢室去。平安夜就在前半夜痛苦得背包行走,后一半愉快得用嵊州話談話中結束。
第二日一早就趕去了綠城的快題,到了以后,和我一起考試的有4位。都是女生,其中一位先套上話兒:你是應屆生嗎?哎,我是的,你呢?我也是的。。。看起來很傻的對白,我卻忘記了,研究生的應屆生,也是應屆生。四位女生中,兩位同濟的應屆研究生,一位東南大學工作兩年的,還有一位湖南大學的應屆本科。快題可以用電腦作圖,于是就花六個,接近七個小時(中間有去吃飯的)弄出來一個。
我是第二個交,于是綠城東方的幾位工程師便評起了圖來。。我對于效果還是有信心的,可是看到了后來,他們只開始關注了平面。然后我的硬傷就完全體現出來了。什么平面很不好用啊,沒有柱網吖,流線比較混亂啊等 等 。。。
Anyway,無所謂了。經過一天觀察他們的工作,個人還是更傾向于米丈的工作。其實一個在中國的建筑師,先把自己努力各方面都培養成具有素養的職業建筑師,想來錢的時候一跳槽那是很容易的事。項目很多,而且急。可大家選擇了不同的路,盧志剛只要再做一兩年,就是華東院的總建筑師。但是他出來了,有時候理念和思想會導致很多變化,很有趣的變化,這在后一天和盧工的談話中,也談到了。和盧工談話的一兩小時,跟陳工的談話時候,能很明顯得感覺到,他們對于建筑,對于做建筑的理念的相似性,可能的確是有那么一幫人存在,所以這個團隊才會動作得比較順暢。當然在談及事務的的時候,我也感覺到了有一些無奈在盧工的臉上和心情上表露出來,我暫時還不知道這些是什么,如果我也可以參與這個團隊,也會盡力去解決。以前在XWHO一樣,年后將來的米丈事務所,也一樣。
帖這兩張圖吧。我的快題。米丈的快題我沒拍,事實上,去上海我的相機一張照片 也沒拍。這個都市除了地鐵的快速,暫時還沒有給我什么其他的快感 。以前不喜歡這個城市,但現在既然要來到這個城市,我會盡量喜歡她起來吧。
快題1_縮小大小_縮小大小.jpg (88.95 KB, 下載次數: 2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jpg
2009-1-7 23:15 上傳
快題2_縮小大小_縮小大小_縮小大小.jpg (96.95 KB, 下載次數: 23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jpg
2009-1-7 23:15 上傳
第二次去上海是在1月4號了,在筆試后沒幾天,綠城就打電話過來,通知我去面試,這時我就知道,綠城也算是過了。
因為建筑的面試跟其他的不太一樣,可以進面試,基本上是不會刷人了。有一位師姐說她沒見過進了面試還被刷的。
面試的時候,是綠城的股東之一,二所的所長上海部門的經理進行的聊天。氣氛非常得融洽,張工原本就是個不羈的人,胡子老長,頭發老長,還穿破牛仔褲,跟我第一次綠城筆試的時候對綠城的印象大不一樣,談話間還帶幾個他媽的(沒有誹謗綠城的意思,我是覺得這個行為很可愛)。我也談了最后對于職業生涯的規劃以及對中國建筑界的認識。到了面試這一關了,其實專業要求根本沒這么迫切,而是非專業的東西,包括思想,品行以及修養,交流的技巧。我們學習的東西 ,基本上在實際中是沒什么用的,而我們可愛的學生們,還為每學期的獎學金拼老命在那邊啃書。
如果大學里沒有經歷點東西,沒有點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確立點社會責任感,那這個大學也白讀了。鄭重警告大三的某位兩屆一等獎學金蟬聯者,請適可而止,以后別出去給城市學院丟人了。你得獎學金沒錯,錯的是學校。和整個教學體制。但你可以試試別得獎學金嘛,我也退一步,下次把一等獎學金的位置讓出來行不行,求求你了。我代表田老師以及全體建筑系同學感謝你手下留情。
Anyway,回歸原本話題。現在想起來,當時忘了談薪資問題了,不過綠城嘛,壞不到哪里去,而且上海的標準,還比杭州高。
在米丈和綠城的選擇,著實是非常難的。我列了一張表。作為分析。
在原來SUBBS群里,一個叫丁丁的從英國留學回來,他的話給我了蠻大的啟示。如果一份圖紙不能建成,那幾個月后也就是廢紙一張。相對于方案階段,他更看重于后期控制與細節的處理。
我們也許真的本末倒置了,我們沒搞清楚到底什么是fundamental的東西,而是片面追求著idea,現在在我看來,單純的,沒有skill supportedd的idea,只是空想。我想在未來的幾年內,先成為一個具有職業素養的建筑師,然后能走多遠,就是看我的造化了。是否能成為大師,這是看后面的潛力。但是沒有前面的fundamental,除非是像AA這樣數字化天馬形空的哈迪德式人物,否則是不可能的。再說,就算是哈迪德不懂她的瘋狂的伊拉克女人式的營造技術,她低下的團隊肯定是巨懂無比的。哈迪德什么時候開始出名?造好維特拉消防站,又中了香港山頂俱樂部后出了名。沒有作品建成,她最多也就是個空想家。
我們同學里也有很多空想家。整天以為思想接近著哈迪德,庫哈斯,需要怎么怎么樣。可是往往他們不能處理最基本的問題。甚至連畢業后工作也找不到,吃飯問題也不能解決。我發此求職歷程的目的,也是想提出一個質疑,就是,我們學到了什么,我們該學什么,我們應該反思什么。
0000.jpg (97.07 KB, 下載次數: 25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jpg
2009-1-7 23:12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