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能用大學里的作業來懷念我們的大學時光了,,,,,,,,,,
該方案實際地點位于淮河中游蚌埠段,現在這區域是荒著的,,,所以我也就亂布置著玩了,希望能多看到磚塊,,,謝謝大家
此次文化公園設計總共主要分為六大部分,即:入口主廣場、淮水科普教育區、雙墩文化區、大禹文化區、花鼓燈藝術文化區、游船碼頭區、自然濕地區。其中還設置了老年活動區、兒童活動區、休閑交流區、品茶觀光區。道路系統的構成源于淮水的波瀾壯闊,曲折蜿蜒。
公園入口廣場
入口廣場大體采用船的形狀,船尾是主入口區,船頭部位抬高了4.5米,即作為觀景平臺又曾強了視覺上的空間感,船頭有一半伸到了水中寓意淮河岸以捕魚運輸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人民時刻要出海勞作,表現出淮河岸的人民對淮水的親近感。入口區利用船龍骨的肌理元素把入口景和道路分開。入口區利用船錨的元素在噴泉兩邊設置了兩排小雕塑;主雕塑利用三個大小不一的船圍繞一條垂直線旋轉,船身為海藍色,采用圓形鏤空的手法達到陋景效果。船頭抬高觀景平臺的護欄用一圈紅飄帶表現,既有淮水波瀾壯闊的雄偉又能在視覺上加強美感。整個地面鋪裝也以淺淺的海藍色為主,讓游客來到公園如同行走在淮水的水面上,讓人心闊神怡,流連忘返。
淮水科普教育區淮水有很多美麗的傳說也有洪水泛濫期的悲劇。科普教育區的設計,在保證人們有很悠閑、很放松的前提宣傳教育淮水科普知識。此區用海浪曲線感設置了一條帶狀遮陽棚,中間用紅色幾根傾斜鋼管支起,此海藍色條帶從地面向上延45°角,仿佛海浪從水平面一躍而起的動感,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淮水波瀾壯闊的美感。坐具造型也是采用曲線,達到與上面的遮陽棚相呼應。科普知識用浮雕的形式刻畫在石碑上,石碑上介紹了淮水的流域路徑、如何保護淮水、淮水水位分析圖還有淮水美麗的傳說及偉人對淮水治理的決心。石碑頂面仍然用曲線收邊,保證此區域形式感的統一。
雙墩文化廣場廣場雕塑為魔方狀,在魔方上用雙墩刻畫文字元素做出凹凸不平的活字印刷術的肌理效果,雕塑底座用雙墩古墓中發現的太陽射線圖形為參考;休閑長廊坐具采用挖掘出土的豬形狀和牛形狀的石器為元素設計;長廊背面的 中式景墻上以刻畫文字做鏤空效果;入口旁邊用當地特有的五色土顏色作為設計來源,設計了一排漸變的景墻。整個廣場充滿了雙墩文化的氣息。
大禹文化廣場 大禹的開山斧是大禹治水的三件寶之一,在廣場中心把加工后的開山斧用三根石柱架起來,開山斧表面上雕刻了大禹的頭像和大禹的事跡,以架空的形式表現意在能讓游客參與此雕塑中;地面以開山斧的外形做了水景,水中設置了1米高的小噴泉;用浮雕景墻的形式記錄下了大禹治水的艱辛過程
花鼓燈藝術文化廣場 整個廣場是個半封閉的空間,入口用花鼓燈藝術中道具“扇子”的形狀做了地面上的的一個造型,廣場兩邊是廊架休息區,正面用防腐木做造型將很多道具鑲嵌在樓空中,還達到了陋景的造景表現手法。廣場的中間用花鼓燈藝術中道具“鼓”做水景又達到了作為雕塑的效果,周圍八個小鼓圍繞著中間的一個大鼓,九個鼓中的“九”字也意為“久”,象征著吉祥,寓意著花鼓燈民間藝術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發展下去。廊架中的景墻用道具“扇子”做鏤空效果。此廣場在注重游客參與性的同時更多的是把花鼓燈民間藝術文化元素表現出來,讓民間文化得到好的發展和傳承。
游船碼頭區 在游船碼頭區設置了管理區、游人品茶區、碼頭區。戶外品茶區,用蘑菇狀做了遮陽棚,蘑菇頂為黃色,為整個公園曾添了一絲激情。游船在滿足游客游玩時能夠真正的親水,感受水的魅力。
自然濕地區 自然濕地主要為自然濕地 景觀,設計的原則希望是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在不破壞原有的 地形地貌和不破壞水生動 植物的基礎上添加親水木棧道,在水中設置三個休息觀景 亭,為了能讓亭子回歸自然,亭子頂棚設計為屋檐狀。為了添加濕地的趣味性,還在濕地區設計三個大小不一的圓形趣味小屋和四棵紅色 樹枝干。在尊重不破壞原有坡地情況下把景墻一半埋在了土中,仿佛從大地中長出,更能表現出大自然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