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國有大設計院的局限性,兩年以后我跳槽到了現(xiàn)在的工作室。現(xiàn)在的工作室是隸屬于一個大院的,但是架構很簡單,總共有十幾個人,有一個大領導和兩個總監(jiān)。我們接的是委托和投標項目都有,主要是做方案,比較講究創(chuàng)造性。在這里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一些令我發(fā)自內心敬佩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的是比我小好幾歲,但是非常有經驗和想法的90后,有的是和我同歲但是已經考過一注的新星。在這里人與人的差距非常大,也有國企的那種混日子的大齡女同事,也有能力不行只會搞定甲方的大叔。但是總的來說,能力高的人年齡都很小,這在原來的國企是絕對看不到的。這也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的歷練出來的,國企給年輕人的機會真的是太少了。
所以剛到這里我還是挺不適應的,競爭很激烈,沒有人會因為你年輕而給你更多的寬容,反而你的領導說不定比你的年齡還小。覺得這一年進步了很多,更有壓力了,也更有盼頭了。看著年紀輕輕的小孩們的專業(yè)認知水平高于自己,真的是恨不得惡補一下。他們是很有意識的去積累和學習,對現(xiàn)在我們所知名字的大師作品了熟于心,每天都在積累和思考,并對其中的異同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更新速度特別快的時代,尤其是在
建筑設計領域。我們本科時候學的東西是將近10年前,其理念方法和表達都和現(xiàn)在的本科生沒有辦法比。國外的東西一股腦的涌進來,新生的東西目不暇接。建筑設計作為一門技術,也像計算機一樣在不斷的更新,如果我們不能用變化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市場,看待做設計這件事,用不了幾年,就會失去競爭力。從腦力
活動、創(chuàng)造活動的領域來說,年輕人會更有優(yōu)勢,而經驗在現(xiàn)在也是可以買到的。這個知識更新的優(yōu)勢很可能形成對舊的知識體系的碾壓,而當你買到了別人的經驗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強化,你的水平很可能與工作8年左右的員工一樣。所以當我走出剛畢業(yè)三個字的限制,認識到建筑設計領域的這個問題,就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優(yōu)勢到底是什么。除了所謂的畢業(yè)院校,還應該有點別的拿得出手的干貨,那個畢業(yè)證只在找工作的時候有效,年代越久,效力越低。我的身上還有什么閃光點是可以排到前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