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濱水區是城市自然 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不僅承載著城市生活的愿望,塑造著城市自然生態環境,更是城市水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伴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文化失衡等現象,導致城市濱水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重大威脅。因此,以生態學、恢復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為基礎理論,探尋一種能夠恢復與重建城市濱水區自然生態環境,保證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以及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景觀 規劃設計策略和方法,這對于城市濱水區的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山水城市"理想都具有重要意義。
20160815151303_3099.jpg (79.7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17-4-24 18:12 上傳
1、堅持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生態恢復是以合理利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為基本任務的生態規劃手段,其目的在于對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將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恢復和保持。所以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觀必然是首要的原則,否則,會再次加劇場地環境的破壞。 2、提高濱水環境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主要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的相關關系。遵循多樣化的生態恢復原則,對于增進城市生態平衡、維持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創造豐富多彩的城市綠地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濱水環境的空間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提高濱水空間形態的異質性,以提高生物群落多樣性。 3、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所為"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強調生態恢復的目標與城市總體規劃目標的一致性,因此在規劃中必須協調好生態(觀光)農業、生態林業、防洪系統、城市建設等子系統間的有序和平衡。 4、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濱水空間生態恢復是一種綜合性工程,特別是在河流綜合整治中既要滿足于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以及旅游等需求,又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的需求,必須確保工程的安全,同時應遵循風險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則,必須做出系統的經濟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