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洪廣廈社區公園設計說明
一、引言
東洪廣廈社區公園的通過改造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荒地的問題,設計出一個符合當代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現代化社區公園。改善周邊的環境和人為環境,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公園,服務于當地的人們。
公園分析: 當代中國經濟不斷飛速發展,在城市發展中,大部分中國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較高。除了少數大規模集中開發的社區外,教科書中描述的“居住區-小區-組團”三級社區公園體系,很難在實際的城市建設中得以實施。即使少數建成的社區公園體系,也由于許多社區的封閉式管理,社區中的小游園公共性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現存的城市肌理中,尤其是在老城區,社區級公園綠地嚴重缺失。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環境品質日益受到關注,小廣場、小公園和街旁綠地等大量的點狀公園綠地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不斷涌現。這些點狀公園綠地的建設初衷是為了提升城市景觀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加城市綠化率。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規定,街旁綠地的綠化率應在65%以上,并未對其他設計提出要求。這些大量存在的點狀公園綠地如何滿足市民的日常使用需求,在相關的規劃設計規范和研究成果中很少涉及。
由于城市公園嚴重缺乏,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難,因而引發了對社區公園的興趣,通過查閱資料和得知發達國家對社區公園的改造與設計,通過Park One案例得知:一個時代向往的都市公民社區,一場 “城市公園式” 開發理念的探索案例分析以公共交通坐標為圓心的住宅開發、常住人口聚攏、公園綠地拓展,將成為該區域未來20年間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東洪廣廈社區公園設計思路
(一)分析問題
同時借鑒美國中央公園的案例,中央公園的設計主要考慮的公眾的需求,公園里的路都是大都是游客愿意走的路,中央公園的修建不僅僅提高了個人宜居生活品質,跟是在公共健康上能影響我們能保持成熟、良好、和健康的心理狀態。通過閱讀大量相關社區公園設計資料,結合自身的專業水平,借鑒相關的經驗,經過多因素,多層次,多目標的比較和根據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等各因素的研究成果,通過整體、聯系、動態、比較等方法研讀相關文獻,收集相關國內外背景資料,同時考題成都周邊的公園現狀和對四川人文文化的考察,整理歸納分析交叉反復進行論文設計,并且和老師同學討論方案的可行性,最終確定方案。
(二)本設計服務對象分析
本文以東洪廣廈社區公園設計為專門研究內容,具體分析了社區公園的定義和什么是空間設計。同時分析了當代社區公園不存在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并且以Park One:一個時代向往的都市公民社區,一場 “城市公園式” 開發理念的探索案例分析,得出社區公園的幾大條件,使其更貼近城市居民潛意識中的某種精神需求,心理、娛樂、休閑等應該是居民生活環境核心問題,社區公園設計反映了“設計引領生活”的本質特征。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路徑
針對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到圖書館或者網絡上尋找相關的書籍和資料,結合老師的意見做方案的調整與深化,同時自身到實地的場地中做相關問題的調查,并做好相關的問卷調查,有針對性的對問題逐一的進行數據的分析與整理,最終整理的數據對方案產生實質性的作用,為之后的公園設計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撐,之后方案設計不斷的深化,最終完成設計方案初稿的調整與效果的展示設計。
三、東洪廣廈社區公園設計過程說明
(一)初期方案
東洪廣廈社區公園的初期方案是以一顆桑樹和一條桑蟲為最初的設計符號以及形象設計,通過后期的整合和調整,解構和重新組合而成新的設計方向,得以提煉出升華出以蜀繡為文化特色的主題公園形式,同時在功能上滿足居民空間與功能上的需求,本方案講求從空間的多維度出發,空間與功能想結合,打造一個多維度的空間上,游客和居民可以在公園內感受到不同時空與季節的變化,讓整個公園設計富有生動變化,公園景觀是室內空間和建筑空間的延展,只有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才能讓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所在,人們在繁忙的都市中有了一份心靈的綠地,讓繁忙的人們感受到老成都慢生活的節奏,重回漫生活。
(二)修改過程
方案在最初的創作過程了,沒能很好的體現人們的訴求,對于人們對生活中的美好,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都是應該考慮的,本方案在功能和空間在不斷修稿,力求在整個空間上既能滿足功能與空間上的需求,同時在精神情感上找到認同感,所以在初稿方案中大膽的找到成都的本土認同感,蜀繡文化對于人們的親切度和文化歸屬感都是本案著重體現的設計思想。
(三)定稿方案
方案在吸取了指導老師藍老師的意見,在滿足空間與功能的基礎上加入了蜀繡文化特色,其主要有蜀繡的展示區、蜀繡的工藝流程、蜀繡的發展歷程、以及最適合兒童教育基地的養蠶教育區等。充分滿足其功能與空間的豐富度上,在蜀繡文化上進一步的拓展整個空間的文化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