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綠道建設體系 根據國外先進的經驗與研究成果,補充建立屬于我國的生態綠道管理制度,將綠道 規劃引入我國城鄉規劃中,從"社區――城市――區域"3方面分層次進行規劃。根據社區居民與附近道路要求,由點到面擴展為整個城市,最后發展為整個區域的有機連接,實現"微觀――中觀一宏觀"3層面的全方位建設體系逐步確立。 2、根據城市地域特點設計 規劃時首先要考慮當地的 地形地貌、道路布局、自然狀況、人文風俗因素等,通過對這些情況的詳細了解,將綠道與城市原有 資源相結合,既節省建設成本,又可保護當地人文特色,在設計上符合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達到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水平的目的,有效實現其傳承城市文化的功能。
20160713113238_0195.jpg (52.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深圳灣綠道
2017-3-2 16:11 上傳
3、整合破碎生境 現代城市化的大規模發展使得我國城市盲目擴張,這勢必造成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而綠道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決此問題:一方面將城市生態體系中原有資源,如物種、河流水源、 廣場、 公園、山林等通過綠道規劃聯系在一起,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原有生態環境基礎上引入新的物種(多種動物或 植物)及擴大綠地面積,實現生物的多樣性。 4、完善配套設施 根據場地條件設置服務設施,優化服務半徑,增加標識系統、信息系統、應急救援系統、照明系統,最終實現方便居民、游人、市民的目的。因綠道 交通以步行、自行車、游船、觀光車等慢行方式為主,故綠道設計時要合理設置交通設施,完善綠道功能,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敏感性強地帶的綠道周圍加強交通維護,建立地道或天 橋來分散車流與人流,建立護欄減少人們的進入與 活動,改變步行綠道的方向來減少對環境的干擾,解決生態與人車之間的沖突。 5、注重人性化、多樣化服務 將更多的人性化服務加入規劃設計當中,根據每個區域的特點進行構思,增加其生活服務功能,如在人流量或車流量多的地方,通過綠化隔離出較為寬闊的步行綠道,減少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或者在城市中心的綠道可以加強對娛樂健身器材、座 椅休息的配備;或者將綠道花卉布置成城市標志、人文造型等,美化環境的同時可以增添城市的個性化色彩,打破單一性,實現多樣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