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的建立是生態型 景觀設計的關鍵環節,植物群落在配置時應本著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的原則,喬灌草混合配置,以形成穩定的喬、灌、草復層結構及垂直空間3者的分層結構搭配,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綠量和植物的多樣化和抗逆性,最終達到景觀體系的動態平衡。 2、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水是生態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以水 資源的利用為例,可將低洼地帶設計成連通水系,既形成了重要的景觀 小品,又形成了生態的排水澆灌系統。設計中如能巧妙地把人工水體引入小區景觀內,使之貫穿整個景觀主軸線,并引伸至 橋下、 亭旁,使不同的水體形態連接景觀的點和面,使水、綠、路、文化緊密結合,有了"綠"與"水"的完美結合,既能取得豐富的環境效果,又能達到生態環保的目的。
20160711141449_7942.jpg (66.79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2017-2-27 15:42 上傳
設計時應將景觀設計視為與建筑設計并列的空間環境組成部分之一,從 規劃布局、創作立意以及各項使用功能上統一考慮,將建筑的設計理念與文化精神延伸至外部空間,追求其關聯性和整體性,營造出居民、建筑空間、景觀空間及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和諧局面。 強調交通組織的多元性和平等性。采用環路網狀將小區的多個清晰的結構加以分區并成網狀向各個目的地延伸。盡可能減少設計小區內機動車流與人流 活動的交叉和并行長度,利用環境暗示的方法多重限速。特別注意消除車流對社區綠化系統的穿越,以保證整個步行系統的維護。另外,為方便殘疾人,在園區內還應留有無障礙通道。另外,為展現小區的空間氛圍并突出夜晚的景觀,可按小區的道路級別及功能確定和組織小區的燈光層次,以突出重點景觀和不同層次的空間景觀。 5、景觀空間 景觀與人及人所用區域和空間的聯系,要確保功能和景觀的相互和諧,是規劃設計中探索的重點,同時開闊的景觀空間設計,使小區內部空間視覺走廊暢通,并對視線產生持續的向心性吸引力。為了突出藝術氛圍和趣味性,小區內可適當增設中小型 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