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設日新月異,高速公路建設一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二要應用生態學原理,恢復高速公路周邊的生態環境,盡量降低因高速公路建設而造成的環境質量的降低。在 高速公路綠化中選用抗性強、綠期長、觀賞價值高、耐修剪,并且不需要特殊管理的 植物種類,除大量選用城市綠化苗木的種類外,還應采用抗性強的當地野生植物,既可降低養護成本及綠化工程的造價,又可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實現高速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1、中央分隔帶 中央分隔帶環境惡劣、氣溫高、空氣污染嚴重、空氣流動迅速。由于部分太陽輻射熱量被路面所吸收,路面溫度較氣溫高;同時行車的速度快,引起中央隔離帶空氣流動性大,導致水分蒸發加速,對植物生長極為不利;考慮到中央分隔帶綠化起著遮光防眩、誘導視線、改善生態的作用,綠化 樹種應選擇耐貧瘠、耐高溫、抗旱、枝葉茂密的常綠 灌木。基于行車安全的考慮,防止對向車燈產生的眩光并誘導視線。總體布局以低矮人工造形樹木為主,同時栽植抗逆性強、 景觀效果好的植物滿足中央隔離帶的美化效果。
20160624111948_6042.jpg (64.36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2017-1-23 16:15 上傳
2、互通區 互通區綠化模式類型強調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指導,建設結構優美、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高速公路生態防護綠地系統,在對當地植被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植物選擇貫徹"適地適種"的原則,大量應用當地野生的、生長健壯、適應性強、觀賞性好的品種,盡量避免外來植物對原有生態的破壞。互通立交區面積較大,場地是原來的施工料廠,綠化設計時必須考慮全部清除垃圾,多數綠化種植區地勢低洼,選擇植物品種除抗性強外,還要有耐水性,可采用自然式和規則式手法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經濟樹種與觀賞樹種相結合,樹種配置協調統一。同時注意在靠近引道處避免使用喬木和大灌木,保持視野開闊,確保 交通安全。另外,因互通區面積較大,大的構圖造型可結合苗圃建設進行設計,因主線上綠化苗木需不斷補植,因此有選擇地建設相應品種的苗圃,即美化了互通又有效地提供綠化主線的大量苗木,降低了工程造價,減少養護費。服務區、管理所及收費站則采用園林手法,以綠籬草坪為主,點綴花灌木色塊,及喬木和花架配合,外圍植喬木,組成花園式庭院。 3、邊坡 邊坡是高速公路破壞最嚴重的地方,由于邊坡較陡,雨水的沖刷會造成邊坡水土的大量流失。因此,邊坡綠化其首要功能是生態防護,保護路基,穩定邊坡,恢復邊坡的自然生態。在綠化植物的選擇上,考慮土質及環境特性,要選用抗干旱、耐熱、根深、固土性能好的植物品種。 4、溝外及溝外綠化設計 溝及溝外綠化是高速公路綠化和生態恢復的重點區域,目前多是以喬木為主的綠化防護林帶,林帶的設計要與路外綠化狀況和 建筑及自然景色相協調。林帶可為純林即某區段用同一種喬木組成,也可以是混交林,即林帶由兩種或幾種喬木組成,在種植方式上可以孤植、叢植或行植,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可單行種植或雙行種植;在林帶用地較寬松時,應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合式栽植法,突出生態性和景觀效果。邊溝是高速公路的排水區,在這里栽植的樹木必須具有較強的耐水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