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空間擁擠、綠地欠缺、秩序混亂等城市問題日益加重。城市已不能給人類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城市的發展建設正面臨著環境生態危機。 公園作為城市的“綠肺”,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生態基礎、休閑娛樂和緩沖空間,它既是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兼顧著城市可持續發展重要使命的基礎設施。但目前城市建設中的“經驗主義”和傳統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公園的生態建設,使原本很好的公園自然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人工痕跡充斥其間。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回歸自然的渴求,城市公園 景觀設計的生態設計越來越受到關注,生態設計的理念發展也逐步成熟。
20151013103712_0779.jpg (54.67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2016-4-20 15:04 上傳
生態設計的內涵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已意識到遵循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保ā兑葜軙ぞ燮罚┫荣t認識到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主張適度開發自然環境,“數罟不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酢罚?br />
關于生態設計的定義最早由著名景觀設計師斯圖亞特·考恩和瑞恩提出。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與傳統設計相比,生態設計強調設計要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 資源消耗,維護動 植物生境,協調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演替的關系。隨著系統理論的發展,生態設計的核心內容主要涵蓋下面兩點:
生態設計的過程就是協調人類 活動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過程,設計時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或影響以及對能源與物質的消耗,保護或恢復生態環境。
生態設計是一種以現代生態學為基礎和依據的設計思維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實現城市公園系統生態服務功能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設計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對生態設計的重視,生態設計的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自然式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恢復性設計、設計的多元化發展階段。
自然式設計是指在城市的自然景觀基礎上,進行造園或仿照自然景觀及其分類系統來進行設計,將自然引入城市公園的設計形式。1858年,奧姆斯特德設計了紐約中央公園,首先真正從生態角度將自然引入城市公園。當代園藝師彼得·奧多夫參與設計的高線公園,以其自然式的植物風格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鄉土化設計要求設計應當考慮并尊重當地的氣候、土壤、人文、社會環境等各種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蒙茲和詹斯·詹遜在其草原自然風景模式中提出了以當地鄉土植物種植方式代替單純從視覺出發的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哈普林提出,設計師不應僅僅向自然學習如何種植,還應該從當地的自然環境中獲取靈感進行設計。在任何特定的背景環境中,自然、文化和審美要素都應具備,設計者必須首先充分認識它們,然后才能以之為基礎確定設計中應當有些什么內容。 保護性設計是指在對城市公園進行設計時,強制性地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傷害,將保護自然作為一項重任來進行設計。在設計實踐中,奧姆斯特德首先在他的公園系統論中明確提出:國家公園、城市公園的自然保護是維護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園建設需要尊重和保護自然,且公園 規劃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盡量不改變 地形和自然環境,盡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與人工美融合。
生態恢復設計是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或重建一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生態系統。同時,已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調控下,為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服務,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設計主要應用于礦山、河道、工廠等被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活動所干擾、破壞的場地的再恢復。
|